| 传说,印度手摇织机丝绸业起源于公元 300 年,当时中国公主把蚕卵和桑树种子藏在头巾里面偷偷运到印度。 1700 多年之后,中国却对这个技术工业造成严重威胁,中国通过倾销,廉价仿制和自动织机大批量生产严重冲击印度的丝绸工业。 印度与蚕丝纺织结缘几个世纪,但现在恒河岸边的城市却到处都能感觉到被淹没威胁的存在,几个世纪以来,蚕丝业工匠们编织出复杂多色的丝质纱丽,成为印度新娘嫁妆中的基本成分。 现在,恒河岸边城市的 Pili Kothi 地区,一排又一排的手摇织机处于闲置状态,只有某位织工偶尔发出的呼呼声和滴答声打破毫无生机的环境,他依然在努力着,为了完成一个9码长的闪光丝绸订单,这种产品的边缘往往织有金线。 10年前,Varanasi 城市的丝织工业还有大约 70 万人。现在已经减少到低于 25 万人,他们的收入大大减少。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印度不分青红皂白地进口以及商业化生产。据印度计划委员会报告, 2006-07 年,从中国进口的蚕丝大约 9,258 吨,价值 60 亿卢比( 1.2 亿美元)。 因此,蚕茧价格暴跌,南方 Karnataka 邦的农民大约砍倒 49,000 公顷桑树。 2005年中期,印度政府开始对中国生丝进口征收反倾销税,但中国进口开始从第三国家,如孟加拉和尼泊尔,大量进入印度,包括走私。当时,反倾销税不包括丝制织物。 大量低价和机器生产的中国皱绸开始涌入印度,对印度传统手摇织机丝质丽纱构成灭顶打击。只有少数有辨别能力的采购商能够区分其中的差别,只有他们愿意付高价买真品。 不幸的是,进口激增的同时,手摇织机已经面对动力织机构成的威胁,动力织机使用电脑,惟妙惟肖地模仿传统手摇织机设计图案,把这些产品推销给客户。 最糟糕的是,中国开始出口仿制丝质丽纱。很快,中国企业就开始从印度当地雇用织工,让他们生产复杂的图案和颜色。 印度自身有劳工问题,电力短缺,以及缺乏补贴等问题,因此,印度在丝绸生产和市场促销方面,没有能力与中国竞争。 印度织工别无选择,只能成群结队地放弃几百年的老专业,但是许多人说,他们很高兴遗留下来一个开发资源结构,在这个结构里他们从来都不可能获胜。 印度丝绸委员会(CSB)说,反倾销税的目的是保护蚕农和织工的利益,反倾销税影响到印度丝绸出口商的竞争力。反倾销税在 2008年12月结束,CSB 在争取把反倾销税延长5年多,虽然反倾销税对总体丝绸生产没有帮助。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需求减少,丝绸工业正面临困境,未来几年可能裁减 50 万到 100万个工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