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袜都”在大唐崛起 在诸暨的整个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块状布局,共有14个重点块状经济,大唐袜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 说起大唐袜业,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唐人凭着所处的交通优势,靠提篮小卖,经营起袜子生意,从70年代的手摇袜机到80年代的电动袜机,再到90年代的电脑袜机,就这样大唐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把小袜子做成了一门大产业。 目前,大唐袜业已形成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2个镇乡,吸纳从业人员10余万人的一大产业集群,被称为大唐袜业专业区。大唐镇也由此而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中国袜子名镇”,在整个袜业界,素有“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的说法。整个大唐袜业也被确立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和浙江省21世纪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2006年整个大堂袜业区已经拥有11000多家袜业企业,年生产袜子118.92亿双,创产值278.06亿元,实现销售272.5亿元,产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1/3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地位。
“珍珠之乡”蓄势涅磐 越国故都、西施故里的诸暨,拥有全国最大的珍珠专业市场,占地50000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量近700吨,成交额达16.2亿元。目前,在珍珠行业共有三家企业拿到了“中国名牌”荣誉称号,而这3个品牌“千足”、“阮仕”、“佳丽”,无一例外,全部来自诸暨。 目前,诸暨全市淡水珍珠养殖达38万亩,养殖户达3000多户,遍布全国五大淡水湖区域。珍珠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资产上亿元的大型企业7家,年产珍珠首饰3000多万件,工艺品800多万件,产值达50亿元。 然而,由于加工、出口企业越来越多,技术水平和销售市场又相差无几,诸暨的珍珠产业已进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微利时代。为了打破珍珠产销过程中的种种瓶颈,当地企业在政府扶持下,不断提高珍珠养殖的科技含量,破解技术瓶颈,将目光对准高端产品,进一步开拓销售渠道,使企业进入更高的发展平台。在建中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将成为诸暨这个中国的“珍珠之乡”涅磐腾飞的新起点。 政府推力助企业发展 在诸暨经济奔跑的轨迹中,扎根于农村腹地的14大块状经济转型是主角,而力量来自强大的政府推动。在回归市场“守夜人”本位的过程中,诸暨市委、市政府正在寻找到撬动块状经济转型的“魔方”。 今年初,诸暨市政府在大唐袜业、山下湖珍珠两大产业基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聘请大批专家专门就基地企业遇到的普遍性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为企业提供免费支持。市财政为此耗资数百万元。 诸暨今年正在着力建设5大类创新平台:以国家级环保装备研究所为代表的行业创新平台,以珍珠、袜业等4家科创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以民企与高等院校等合作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等。 这一创新体系被概括为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涵盖了各个产业门类、涉及各个层次的企业。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大量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问题。 “诸暨制造”国际名片 过去5年里,诸暨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市块状经济实现工业产值1245.9亿元。大唐袜业年产袜子100多亿双,成为世界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店口五金年创工业产值255亿元,铝塑复合管件产量约占全国的70%,铜加工能力在亚洲居于领先地位;贡缎织造业年产提花布15亿米,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山下湖珍珠块状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60%。2006年,全市14个块状经济中袜业、珍珠、铜加工、环保装备、包装等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华东国际珠宝城、店口水暖五金城等高品位专业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转型。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品牌的作用不可小视。目前,诸暨市已拥有6只中国驰名商标、19只中国名牌产品,73只浙江省著名商标、59只浙江名牌产品,数量居全省首位。今后,诸暨将围绕“品牌强市”建设,依托块状经济优势,整合和利用各类节会资源,打响区域整体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品牌培育、保护、发展和使用力度,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只中国名牌产品2只,切实提升“诸暨制造”的市场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浙公网安备 33068102000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