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投资费用的不断下降,国内氨纶配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增多,氨纶产业的进入门槛逐渐降低。投资氨纶已不是高不可攀,加之氨纶行业目前仍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使得氨纶行业继续成为投资热门。
在我国,由于氨纶生产的技术、设备以及主要原料都来自国外,生产及销售领域在国内,而氨纶织物又以外销为主,所以氨纶行业的发展受到多方因素制约,由此引发种种投 资风险,足以引起投资者谨慎对待。
氨纶作为纺织服装的辅助性材料,其自身发展必然要受纺织服装业的制约,与一定时期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由于技术及成本等原因,中国氨纶在国际市场并无竞争优势,尚不具备拚抢国外市场的实力,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内纺织服装业的使用需求。而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又是外向度很高的行业,对国外市场依赖极大。
加人世贸组织后,尽管我国纺织服装业受惠较大,但由于受加入世贸法律文件有关条款的约束,出口量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增长。虽然2002 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取得喜人增长,但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升级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目前全球纺织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新兴纺织工业国开始与我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遭受发达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由此,国内氨纶的发展应保持适度。在目前氨纶市场已趋饱和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氨纶投资,势必造成供过于求,风险不言而喻。
到2003年底,国内氨纶产能将突破8万吨,首次与市场需求量持平。对氨纶业来讲,这已是个明确的预警信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氨纶发展势头丝毫未减,投资热情依然高涨。
据调查,目前在建氨纶企业8家,已确定的拟建企业6家,设计产能合计约5万吨,而18家已投产企业并未停滞不前,全部选择了扩大再生产,其中半数企业制定了万吨以上的扩张计划,烟台氨纶在1万吨基础上继续扩建,目标 3万吨;紧随其后的嘉兴晓星、上海杜邦、温州华峰等也都将在近期达到万吨产能。可以预见,到2005年,国内氨纶总产能将会突破15万吨,而国内氨纶市场需求充其量在10万吨,氨纶供应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并由此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大战,造成全行业利润下降。专家预测,在未来一年内,中国氨纶市场价格将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而在三年之内,将有部分氨纶企业不堪市场竞争而倒闭或被兼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氨纶市场,是国外氨纶大公司觊觎已久的对象。新加坡、日本、韩国拥有很大的氨纶产能,而这些国家国内需求普遍萎缩,都把中国大陆当成释放产能的最佳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氨纶进口关税逐年递减,国外氨纶以更大的价格优势冲击国内市场。国外公司更采取在中国大陆直接建厂的方式与国内氨纶企业争抢市场。如 美国杜邦公司计划在上海建成年产1万吨的“莱卡”基地,产品全部在中国大陆销售;韩国晓星公司一边快速扩建嘉兴工厂,一边酝酿更大的投资计划。
我国氨纶产业基础相当薄弱,虽然氨纶技术国产化取得一些成绩,但关键设备和主要原料仍依赖进口,而且始终得不到最新技术。技术垄断使中国氨纶与发达国家至少保持5至10年的技术差距,多数企业以生产常规品种为主,高附加值的差别化氨纶生产比重极小。虽然烟台氨纶等个别早投产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生产经验,形成较强 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从总体上讲,面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国际水平的行业竞争,国内氨纶在原料、规模、技术、质量、效益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特别是一些建立在低水平重复引进基础上、投资晚、规模小的氨纶企业,无任何优势可言,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到来之时,恐怕会很快陷入捉襟见肘、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在市场竞争之外,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技术和社会因素有可能成为氨纶投资新的风险。早些时候,我国已有两家应用了湿法纺丝技术的氨纶企业,因为技术不成熟,产品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而被迫停产。
随着世界公众环保意识高涨,国际社会对化工生产溶剂的监管日益严格,氨纶干法纺丝由于所用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对环境有一定负作用而受到环保的严峻挑战,强制推行溶剂更新是迟早要来的事情。
与此同时,熔纺技术以经济、环保型的生产工艺和优异的产品性能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干纺与熔纺未来哪个更具发展前途,目前还很难作答,这给投资者增加了纺丝工艺线路的选择难度,成为企业决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有些科研机构还在积极进行新型弹性纤维的研究开发,一旦这些革命性产品开发出来,整个氨纶行业都将面临新的选择。
在我国,氨纶已告别众人追捧、奇货可居的黄金岁月,开始进入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微利时代。受来自国内外氨纶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纺织服装行业及其它相关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氨纶行业的投资风险正日益增大,如果不能客观深入地研究和看待市场,过分看重市场缺口,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则不仅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会累及全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确保投资安全,为了维护整个氨纶行业的共同利益,专家呼吁氨纶行业一定要做到谨慎投资,理性发展。 来源: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