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
8月6-7日,2025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于广西桂林召开,大会以“针织数联 智领未来”为主题,立足“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及全球贸易格局调整、行业信息化转型关键期,聚焦针织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战略机遇,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针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解析数智技术与产业融合现状及趋势,旨在搭建政、企、产、学、研、用全链路协同创新沟通桥梁,构建“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供应链”全链条创新体系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针织产业体系,通过多元化交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我国针织技术进步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01 参会嘉宾介绍
大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指导,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广西科技大学共同主办,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原江南大学副校长高卫东,广西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宾月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林琳,东华大学副校长张清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丁彬,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桂新,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李红,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陈志波,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院长林海涛,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西安工程大学科技研究院院长樊威,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副院长蓝广芊等领导嘉宾,来自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以及广东汕头、浙江海宁、福建晋江等针织产业集群地的领导和企业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针织装备、原料、织造、染整和配件等企业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的嘉宾代表出席会议。
02 精彩报告环节
上午时段会议由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蒋高明主持。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为大会致辞,他围绕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挑战及突围思路发表见解。他表示,当前纺织行业正处艰难时刻,行业面临国际经贸政治化加剧不确定性、内需不足与库存问题、低价竞争、成本上涨、税费与财务成本压力、熟人经济模式的弊端、技术转型中中小企业效率低及同质化严重等风险。他指出,破局之道在于主动求变:一要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借鉴欧洲高端制造业发展模式;二要注重差异化与独特性,这是中小企业生存法宝,需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三要增强全产业链延展力,与买家共研共创;四要实现品种和企业多元化,并以日本百年企业多元布局为例进行分析。他以崖柏为例,鼓励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并指出针织工业以短链、快周期、一体成型等独特优势,定能在纺织行业转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广西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宾月景在致辞时表示,广西科技大学于2007年开办纺织工程本科专业,是广西唯一一个开设此专业的大学。近年来,学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获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在材料与化工中增设纺织工程专业硕士。此次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与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2025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是学校纺织学科发展的又一次里程碑大事,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广西科技大学纺织产业学院的办学和科研水平,更好的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他指出,本次大会以“针织数联 智领未来”为主题,立足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和针织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为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促进政、企、产、学、研、用针织行业的全链路协同创新,推动我国针织技术进步与针织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针织产业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在《“数实融合”创建针织行业新质生产力》中指出,当前针织行业锚定数实融合发展新方位,宏观政策持续加码数字化转型,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行业发展迎来机遇,依托规模、市场等独特优势,智能制造迈入新阶段,数字化渗透率、装备数控化率显著提升,但行业面临全球贸易壁垒升级、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数实融合转型路径需聚焦“智改、数转、网联”:构建全流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字孪生优化工艺,依托区块链实现全链溯源;优先突破瓶颈工序自动化,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数字技术。在创新体系上,强化产学研协同,布局国际产能与数字化品牌矩阵。未来将推进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完善“十五五”科技创新体系,2035年科技创新水平能够迈入世界前列,实现从“世界工厂”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转型。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从针织行业发展现状、“十四五”成果及“十五五”发展路径思考等方面作《“十五五”针织产业发展路径思考》报告。他介绍到,2025年上半年我国针织行业总体运营平稳,出口实现小幅增长。回顾“十四五”期间我国针织行业的成果,他总结到,“十四五”期间,我国针织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跃迁升级,针织产业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传统纺织领域向多元化产业体系深化拓展;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东中西协同共进格局加速形成,海外布局持续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加速推进;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技成果突破显著;数字经济全面改革,针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展望“十五五”,他指出,针织行业需要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全流程数字生态、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健康安全建设等方面发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丁彬在《多维度纳米纤维材料的成型策略及功能化应用》中指出,纳米纤维作为材料细化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优势在于平衡微观尺度的优异功能特性与宏观工业可操控性,在服装、军工、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纳米纤维制备技术以静电纺丝为主,该技术适配天然高分子、陶瓷、碳材料等多种原料,可通过调控工艺参数获得直径几十纳米至几微米的纤维,形成非织造布等多样化结构。经20余年研究,团队已取得多项关键突破。此外,他还从理论、制备、应用一体化等角度对一维柔性陶瓷纤维、二维纳米纤维膜材料、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体系进行了分享。
东华大学副校长张清华从聚酰亚胺(PI)纤维概况、制备方法、性能与应用以及PI材料的研究拓展等方面介绍了《纺织新材料聚酰亚胺纤维的规模化制备及应用》。他在报告中介绍到,聚酰亚胺(PI)材料因具有耐热性、高强度、抗空间辐射性等特性已被各地政府列为重点专项材料。东华大学聚酰亚胺材料研究中心针对传统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PI纤维分别存在可溶性化学结构较为单一和微结构控制困难等问题,研究出了适用于聚酰亚胺纤维干法纺丝成型的“反应纺丝”理论体系,实现了纤维制备工艺及设备的集成,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干法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同时,针对PI纤维颜色单一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难题,团队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与颜色调控,开发了系列差异化PI织物及功能制品。研究开发的系列PI产品具有耐紫外与耐臭氧、本征阻燃隔热、保温等特性,已被应用在特种防护与紧急救灾、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林琳在《我国印染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中分析了2025上半年印染行业经济运行情况,2025年1-6月,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275.22亿米,同比增长0.56%,产品出口规模加快增长,出口数量增速明显高于金额增速,“量增价跌”态势明显。在202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5年1-6月,印染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下降态势,企业盈利能力承压明显,印染行业主要运行质量指标下行,且处于低位水平。虽然上半年承压,但是从全球来看,我国印染行业竞争优势明显,行业发展具有韧性和弹性。科技创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印染作为纺织产业链关键环节,在价值跃迁、绿色转型中作用关键,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技术、产品等优势。当前,印染行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前处理推广生物酶、冷轧堆等节能技术;染色突破少盐无盐、碱性染色等技术,节水节能显著;印花普及高牢度涂料、数码喷墨等技术;后整理聚焦无氟防水、机械柔软等绿色工艺,智能化系统提升生产效率。她指出,印染与针织行业协同发展,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研发、设备智能互联、AI优化参数,构建小批量快反体系,联合开发功能性面料,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桂新作《高品质全国产化功能性纤维成套技术及其在针织产品的应用实践》主题报告。她介绍了公司的两大成果——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和稀土功能纤维&“智能调温”面料。前者突破高储存稳定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连续制备技术、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大容量连续聚合熔体直纺技术、多功能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柔性化制备技术、原液着色原位聚合聚酯高效低成本转产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品质原液着色原位聚合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后者则是利用稀土元素独特的光学、热学和化学特性,改变纺织材料与太阳能量和人体辐射的作用状态,赋予织物热调节的性能,开发出稀贝丝®墨暖和稀贝丝®冰逸两款纤维,目前项目正处于试用推广阶段。
下午时段会议由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丕波及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丛洪莲主持。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在《AI赋能服装智造关键技术研究》中指出,在市场需求变化、产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驱动下,虚拟服装应用扩大,数字服装接受度提升。核心技术覆盖多领域:三维服装建模与仿真结合织物特性,创新采用Rieman几何方法,通过扫描、算法实现高保真建模,借助物理仿真、数据驱动及高斯泼溅优化效果。数字人体建模运用扫描、参数化等方式,运动仿真融合骨骼动画、物理模拟与 AI 技术,实现自然动作呈现。虚拟试衣技术从传统模式升级至AI驱动的2D单/多视角试衣、跨体型试衣及3D试衣,增强交互体验。应用上,基于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构建数字化样板模型库,减少试错成本,为服装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西南大学桑蚕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副院长蓝广芊作《基于仿生学原理创制高性能丝素生物材料》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桑蚕产业的起源、历史意义以及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意义等,重点介绍了团队在高性能蚕丝蛋白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多重响应性蚕丝纳米纤维气凝胶的构件及止血作用的研究,解决了传统膨胀海绵无法完全填充伤口的问题,并能有效止血;贻贝仿生多酚丝素蛋白粉末粘合剂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实现对生物组织的强力粘附;炎症响应性多酚丝素蛋白口服凝胶的构建及止血应用的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引发的肠道出血具有明显的靶向性止血效果;差异化双模式药物释放的磁导航丝素蛋白微针研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创面,具有显著的抑制感染、促进修复的功能;自泵液功能蚕丝多孔敷料的构建及其对慢性创面修复研究,缓解了慢性创面渗透液多、易水化、反复感染等难题。
西安工程大学科技研究院院长樊威在《先进纤维针织物设计与制备》中主要探讨了针织技术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智能纤维、智能可穿戴的应用,高性能纤维在针织预制片及其复合材料中的开发。他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进展,包括智能纱线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在消防员服装和户外运动装备中的创新应用。此外,还探讨了高性能纤维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碳纤维针织物增强树脂在火箭绝热层的应用,以及心脏瓣膜的纺织材料研究。最后强调了纺织技术在智能可穿戴、个体防护和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丛洪莲作《UHMWPE纤维的针织产品创新应用》主题报告。她介绍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是“世界三大高科技特种纤维”之一,UHMWPE与针织技术的交叉结合和创新应用,提升了产品的防护性、功能性和耐用性,拓宽了应用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显著优势。她在报告中展示了UHMWPE与针织技术结合形成的柔性防刺服装、高功能面料和服装、成形防护产品及超凉感家纺面料的研发方案及产品案例。她指出,UHMWPE纤维与针织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拓宽其在服用、家用及产业用等军民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为针织产品拓展新边界,展现新活力。
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吴双全在《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场景化设计开发》中提到,中国汽车内饰纺织材料年需求量达6-7.5亿m²,以涤纶为主,应用于座椅、门板等部件,需满足耐磨、抗污等性能。当前消费需求呈现新特点:汽车成为“第三生活空间”,年轻群体追求舒适、个性与社交属性,高精度审美及健康可持续需求凸显。设计围绕五大场景展开:家居场景用声学与降噪材料;户外场景开发防水遮阳面料;女性场景应用亲肤超纤与个性化织带;科技场景推出投影幕布与柔性传感器;绿色场景采用全成形针织等减耗材料。未来将推进跨感官融合,重点应用生物基、再生纤维等绿色材料。
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刘京奇在《千禧®氨纶·Next Generation:从性能跃迁到可持续价值》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千禧®差别化氨纶及千禧®环保系列氨纶。他说道,目前氨纶产能增速远超需求,结构性过剩将长期存在;终端消费者也从“价格敏感”转变为“价值敏感”,氨纶行业需要开发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纤维。在此背景下,华峰化学开发出一系列氨纶产品,如千禧®抗菌氨纶,抗菌性能和耐水洗性能优异,具有通用性;千禧®抗菌消臭氨纶,原纱功效,有效消除汗味和体味;千禧®酸性可染氨纶和千禧®活性可染氨纶提高了氨纶上染率,防止露白,色彩丰富、色泽饱满。此外,为响应纺织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华峰开发出千禧®再生氨纶、千禧®生物基氨纶及熔纺氨纶。他表示,未来华峰化学将继续探索氨纶的无限应用可能,开发出更多差异化产品。
安徽昊方织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伍杰在《纺织机类配件选择---材料与应用》中介绍了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纺织机类配件的材料与应用情况,其子公司昊方织针专注织针全产业链研发制造。核心优势在于昊方新材料,这是一种非晶态合金,具有高弹性、高硬度、强耐磨性及耐腐蚀特性,无需表面防腐处理。主要产品包括槽针、针芯、舌针、三角等,采用CVD&PVD镀层及HOFO系列工艺,适配经编机、圆机等设备,具备一体式成型、齿根强度高、寿命长等特点。生产依托进口熔炼炉、卧式压铸机等设备,保障材料纯净度与尺寸精度。产品经振动、耐久试验验证,无塑性变形、磨损轻微,可免钳针安装,适应复杂环境。未来将推进定制化材料开发,拓展钩刺针、高齿针芯等产品线。
广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玉栋作《基于针织结构的柔性传感纺织品的工业化制备及应用》,他介绍到,纺织基触觉传感器凭借其固有的舒适触觉与柔性特性,成为实现长期穿戴式传感与健康监测的关键载体。团队开发出多级分形结构设计与高性能传感纱线,建立了基于螺旋多孔结构的传感纱线多级分形模型,通过理论仿真证实递进压缩与多点位接触机制,实现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宽温域线性检测及耐洗性,为极端环境应用提供基础;并通过数字化编织技术将传感单元一体化集成,形成双轴向衬垫针织与三层接结机织两种织物架构:前者实现步态分析预测精度97.5%,后者支持火灾救援温压监测,验证医疗防护与极端环境作业的适用性。他指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极端环境长期稳定性、数据处理效率及个体化适配三大局限,未来需深化结构抗干扰设计、开发高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自适应监测体系,以提升传感器鲁棒性与普适性。
aJd中国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