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恒力集团下属的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织造一车间,机器轰鸣,马达声声,高速运转的喷水和喷气织机上每天创造着恒力200万米产能的神话。与恒力在纺丝领域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一样,其在织造领域的不断拔节同样彰显了其在全国纺织业中的领航地位。 织造业“航母” “恒力是从织造起家的。”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昱君告诉记者,1994年,董事长陈建华在南麻创办了恒力集团的前身---吴江化纤织造厂有限公司,13年后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开机运营,紧接着恒力响应“南北挂钩”,又北上宿迁相继投资开办了江苏德顺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德华纺织有限公司。 现在,恒力织造的产能到底有多大?据郭昱君介绍,8000多台喷水、喷气织机,5000多台倍捻织机,每天的产能达到200万米,也就是说其一个月的产能就几乎等于一家中等企业一年的产能。据悉,去年恒力织造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虽然与整个恒力集团近200亿元的庞大销售额对比只是一个零头,但横向比较之下,绝对是吴江织造业乃至全国织造业的“航母”级别。 “恒力在生产上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效应。”吴江化纤织造厂有限公司顾问林颂华说,在苏北的德顺、德华担当着生产基地的角色,在盛泽本地的化纤织造和博雅达则更多地承担起了研发新品的重任。这种前“实验室”后“生产作坊”的模式为恒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之中。据悉,德华的二期已在规划之中了。 最大“实验室” 恒力这四家织造企业堪称恒力纺丝最大的“实验室”,椰炭丝、吸湿排汗丝、环保再生纤维、超细旦丝等源源不断地被运用到其面料的研发中去,依托全国涤纶长丝产能前三强的雄厚实力,恒力在面料研发领域如鱼得水。 郭昱君认为,在“短平快”的时代,适销对路,品质稳定的前提下,产能越大越占优势。“客户选择你,无非看三个条件,价格、质量和交货期。”林颂华说,考虑到竞争因素,价格不会差距太大,质量也在可控范围内,交货期是唯一一个决胜关键,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还要保证质量,这对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规模型企业来说不一定做得到,而对于恒力这样的“巨无霸”而言,是“可能完成的任务”。 十几年的发展,恒力积蓄起了雄厚的人才团队和研发实力。据统计,2009年恒力研发的新品面料超过6000个,其中30%属于自主研发,今年上半年三块自主研发的新面料还荣获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还有多块面料获得国家专利。 “有了纺丝作为实力后盾,再加上强劲的研发团队,”郭昱君直言,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后金融危机”,面对大风大浪,还是大船更经得起风浪的冲击。 稳固“金字塔” 船虽然大,但调起头来仍不失灵活。“与纺丝一样,恒力织造也始终在与时俱进。”郭昱君说。成立近16年来,恒力一直在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着产品结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曾经“红火”一时的涤塔夫、春亚纺、五枚缎等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逐渐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品。据了解,目前这些产品只占其中的0.8%,取而代之的是仿记忆、色织、高弹三大新系列面料。 目前看来,三个新系列在市场上都极具竞争力,始终处于引领市场潮流的地位。特别是仿记忆,据了解,今年以来大部分的销售额来自这一产品领域,“今年绝对称得上是恒力织造的‘仿记忆年’。”林颂华高兴地说。据她介绍,恒力今年没有在三大系列产品上止步不前,而是以此为基础又进行了拓展,如以涤纶为基础进行锦纶、棉、麻、人造丝等多纤维组合开发,功能性纤维,抗菌、抗紫外线的功能性、环保面料等,眼下七大系列已逐渐明朗。 郭昱君将企业的产品结构生动形象地比喻为一座金字塔,塔尖的是最高端的产品,是精而又精的,更多的则是作为塔基的产品,塔基产品好不好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只有让‘金字塔基’更加牢固,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成长周期。”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