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27日,江苏双良股份刊登了对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方案进行部分调整的公告,原定募集7.5亿元调整为募集7.2亿元,资金用途由补充流动资金调整为投资建设两个项目,分别是海水淡化设备制造项目和24万吨/年EPS项目。 就在公告的前两天,双良股份在江苏省江阴市高调举办了一个“世界最大余热回收吸收式热泵系统”启运仪式,据媒体报道,当天吸引了55家券商和基金机构前往调研。在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双良股份立刻被印上了“节能”标志,上了多家券商的推荐报告。 如果只将目光锁定在双良股份身上,很难察觉到双良集团在化工领域的失败。双良集团目前控股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双良股份,另一家是友利控股。而友利控股正是双良在化工板块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只不过其结果是节节败退。 事实上,即使是双良股份也不能独善其身,2006年,双良股份将大笔募集资金投资建设苯乙烯项目,结果是毛利率从投建之初的12%曾一路下滑到不足1%。如今双良股份大笔募资投建EPS项目(保温材料发泡聚苯乙烯),不过是被动地进军下游来弥补苯乙烯业绩大幅波动的风险。而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是双良首度涉足的领域,其技术门槛颇高、发展前景难以估测。 氨纶入川上市 友利控股由舒卡股份更名而来,再往前追溯,其前身是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原名蜀都A,在1995年11月28日登陆A股市场。由于成都本地商业竞争激烈,蜀都A在1999年就陷入困境,开始到处寻求重组方,成为重组专业户。 2003年初,蜀都A与双良集团谈妥重组方案。蜀都A的5家股东将股权协议转让给江苏双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双良科技”),转让价格为每股1.3元,略低于蜀都A的每股净资产价格。双良科技总共花费不过7886万元便拿到了蜀都A29.99%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由于蜀都A本身资产质地不佳,盈利能力孱弱,双良科技先后进行了两次资产置换和一次定向增发,把旗下特纤资产置入上市公司。 2003年8月,双良科技采取了资产置换方式,将江苏双良特种纤维有限公司70%的股权与蜀都A部分应收账款和蜀都大厦49%的股权进行置换,置入上市公司的双良特种纤维70%的股权评估值为1.2亿元,从上市公司置出的应收账款的股权价值合计1.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