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还没过半,2010年新产品已经在佛山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简称“樵利”)研发部门设计成型,其中包括久违的出口新品。 目前,海外市场只占樵利所有业务的10%。2008年上半年之前,这个比例曾一度高达40%。其时,全球金融危机刚刚露出苗头,樵利迅速将市场转向国内。 一内一外、一增一减之间,樵利身段柔软。公司行政经理关中华认为,这完全拜公司规模较小所赐,“船小好调头”。 今年一季度,在国内纺织业销量和投资增幅仍然下滑的同时,樵利完成业务量是去年全年的五分之二,且利润率数倍于行业平均水平。 研发和市场是樵利极为重视的“两头”,由此在公司内部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而在佛山西樵镇这个中国纺织名镇,樵利主动舍弃了风险较大的浆染、染整等两头业务,专事中间环节的新品研发与织造,同样处在一个 “哑铃”的中段。 小船调头 去年4、5月间,与其他纺织出口企业一样,樵利来自海外订单骤减。美国、欧洲是樵利的主要海外市场,也是受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 综合来自香港出口代理商的信息,樵利判断市场萎缩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断然决定放弃培育多年的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其时,以浙江柯桥纺织为代表的江浙一带纺织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但这绝不是一次愉悦的调头。相比之下,海外市场订单大、价格高。转向国内则意味着要重新设计产品,重新开发市场。2008年,樵利生产布料800万米,同比上年略减。 情况在去年底开始好转。自决定转向之后,樵利历时半年多研发出一款特色牛仔布料,去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受到追捧。今年2月,一位成都商人穿着这种布料制成的裤子,顺藤摸瓜找上门,一口气要了30万米。 今年一季度,樵利产量达到去年全年的五分之二,预计今年全年产量将达1300万米,同比增长超六成。目前,樵利工厂机器24小时不停机,工人一天三班倒。此外还有13家工厂正在为樵利代工生产。 今年,樵利决定斥资近7000万元,计划分批引进90台伽玛剑杆高速织机,主要生产特色牛仔面料。 该款牛仔布料每米售价20元,利润率是行业水平的数倍。在其他企业争相压价以争取订单、维持运转的时候,樵利在提花布、衬衣布和牛仔布三个品种上占据技术优势,牢牢掌握着市场定价权。 正当市场争相仿冒樵利的特色牛仔布时,樵利的下一个新产品研发已接近完成。 找对位置 樵利现有员工约380人,其中生产环节310人,研发部门仅26人。表面上,这是一个纺锤体结构,但是,“研发和销售是我们最重视的两头。”关中华说。这其实是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 在樵利,研发和销售部门的办公室常常是空荡荡的。樵利有一个成文的规定,研发部门员工每周必须有两天时间随销售服务部门员工外出跑业务;客商上门,研发部门员工也必须与销售部门员工一起接待。 樵利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研发人员了解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而加强研发针对性。公司每年派员参加巴黎第一视觉面料展等国内外行业展,以了解国际流行趋势。 樵利所处的佛山市西樵镇,是中国纺织名镇,拥有两千多年纺织历史。多年来,西樵镇形成了前准、浆染、浆纱、面料织造以及染整、植毛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樵利专司面料织造,将前后工序完全交给其他企业完成。 “我们将高风险环节都转嫁了。”关中华说。一般而言,布料质量问题20%-30%的概率出在染整环节,且这些环节环保压力较大。因此,樵利有意识地避开,专注于面料研发和织造。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同样是一个“哑铃”结构,处在中段的樵利得到诸多便利。走出樵利大门,向右是一家植毛公司,再向前则是一家物料前期准备公司。 “不用走出这个基地,我们就能找到所有合适的上下游企业。没有上下游配合,我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产品设计。”关中华说。 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南方)面料检测中心落户西樵。樵利因而能够就近检测,这同样缩短了樵利的研发周期。 樵利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链条中的位置。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曾有人劝樵利公司总经理陈树彬向下游的成衣环节发展。但他最终决定,“还是专注做织造,把这一块做好。” 上世纪90年代从当地政府部门下海创业的陈树彬,有着粤商务实低调又反应灵活的双重特性。虽然一直在国内市场“潜伏”,陈树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海外市场。 事实上,樵利已经完成面向2010年海外市场的新产品设计。“潜伏”期间,樵利一直没有停止向海外客商邮寄新品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