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啊!” 这是绍兴政商两界人士,乃至纵横集团员工对其董事长袁柏仁人品的一致评价;而另一个评价,则是“精明有余,但不善管理”。 从1992年至今,被认为不善管理的“好人”袁柏仁,却将一家即将倒闭的色织五厂做到绍兴市最大的企业和中国五百强。其本人也以70亿元的财富上榜胡润百富。 而随着纵横集团在全国的攻城略地,其间筚路蓝缕,却又有诸多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江湖往事。 袁氏往事 袁柏仁系绍兴市斗门镇人,这亦是纵横集团所在的袍江开发区的所在地。袁作为家中七兄妹的长子,十几岁即外出闯荡,早年曾在东北贩卖木材。 而袁真正发迹,则是在绍兴县轻纺市场卖布掘得第一桶金。 “无论是卖木头,还是卖布,袁柏仁的一个特技,就是可以瞬间知道你盖房子需要用多少方木头,一抹布料就知其材质。”有熟知袁柏仁的人士向记者讲述。 而正是靠着这一精明的头脑,袁柏仁在卖布13年之后,于1992年,接下绍兴斗门镇政府的绍兴色织五厂。是时该厂亏损近200万元,且设备陈旧机制落后。 袁柏仁资金运作上的精明之处,也得以进一步施展。远期信用证即是他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接手色织五厂之时,袁柏仁通过开具远期信用证,引进先进设备。而远期信用证可以延期付款,为起步之时的袁柏仁缓解了资金压力。 此后,袁柏仁在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又一次施展财技,借日元购买机器设备。此后日元大幅贬值,袁此间获利颇丰——这一故事在绍兴坊间广为流传。 另亦有纵横集团的供应商称:“袁老板是个大气量的人,为人绝对好。” 而纵横事发之前,供应商的钱,“不用催的,按期都给你付,即使是借高利贷也照付不误”。 据接近绍兴银行业内人士回忆,大约在两个月前,当纵横集团的资金危局已经病入膏肓时,在召开的银行协调会上,袁柏仁在介绍企业危情之计,竟然情难自禁,潸然泪下。 而时至今日,袁柏仁却已经被相关部门控制,电话也无法接通。 袁柏仁为人诟病的一面,则是管理过于混乱。 “比如审计的时候发现,他的工厂的原料废品,都没有入账。按照正常的运营,每100吨原材料,要产生3吨废品。按照纵横集团每天消耗1000吨原材料,每吨6000元计算,这样每天流失的资金就达到18万元。”纵横集团一位供货商说。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袁柏仁聘请的总经理,亦有自己的工厂,并与纵横集团发生关联交易,为其提供产品包装袋。而纵横集团在销售方面,亦是漏洞百出。 “这么大一个企业,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漏光的。”上述人士向记者叹息道。 袁式“大跃进 在纵横集团的膨胀过程中,银行资金功不可没。 “袁柏仁起家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银行的资金推动的。”绍兴本地的知情人士表示。 该人士介绍,纵横集团最初的资金,即源于银行。“比如上马一个项目,袁柏仁的公司打可行性报告。本来只需要1个亿,但他报告说需要3个亿,其中自筹资金1个亿,银行借款2个亿。但实际上自己根本没钱。这样贷来2个亿,只用了1个亿,还有1个亿多出来可以供他支配。” 就此,袁柏仁开始了“大跃进”征程。 2003年,袁柏仁一度图谋向上游扩张,并计划上一条PTA生产线。但此后这一项目并未被国家发改委认可获批,而这一生产线,也最终转给了当时PTA项目获批、股东方背景更为深厚的华联三鑫。 “当时袁柏仁计划注册一家公司做PTA项目,注册资本计划40个亿。而这部分注册资本,也是从银行那边贷款,10天的利息就高达1亿元。等验资完成之后,就把这些钱还回去。”有熟悉当时情形的人士说。 最终,袁柏仁这一宏大计划功败垂成,而袁氏当时也已经遭遇到了资金链危局,后仰仗绍兴本地多家企业集体输血,才得以解困。 而在上述熟悉袁柏仁的人士看来,袁走上迷恋资金运作的扩张之路,很大程度上源于其2001年左右的一次意外之财。 “当时袁柏仁买了一批聚酯,后来积压了很多。但没想到他赌对了,从中赚了很多钱。”从此袁柏仁开始介入地方商业银行、能源、钢铁等诸多领域,“但此后他的投资,鲜有成功”。 而袁柏仁一度计划将纵横集团在国内IPO上市,但随着机构进场,发现其间产权颇为混乱,袁氏亦对此心灰意冷。 随着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的逐渐收紧,袁柏仁屡试不爽的招式开始生变,而互保又成为其变招之一。 但颇为奇怪的是,在互保之风颇为浓厚的绍兴,为纵横集团作担保的企业并不多。之前曾有报道称精工集团涉身其中,但随后该公司出来辟谣,表示未曾对其担保。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纵横集团担保最多的,首先一家与纵横集团渊源颇深的一家企业,其对纵横集团的担保金额高达14亿元(但该公司人士称,担保金额为6亿元左右)。此外,浙江萧山某化纤企业,亦对其担保9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但随着纵横集团逐渐显现问题,该萧山企业负责人亲赴绍兴,强行要回了2亿元现金。 让人扼腕的是,在这被要走的2亿元中,竟有1.3亿元乃是袍江开发区管委会为其解困提供的资金。 重组之路 与华联三鑫相比,纵横集团的重组之路更为艰难。 “华联三鑫的产能设备都是最先进的,而且行业已经低迷了很久了,有企业愿意进去赌一把。而纵横集团,它的设备相对陈旧,再加上摊子铺得太大,敢接下来的的确不多。”纵横集团的一位债权人,对其重组不甚看好。 绍兴银行业人士介绍,到目前为止,纵横集团总债务约为78亿,剩余资产评估价值约为30多亿元。 而在知情人士看来,目前绍兴市政府处理得比较好的,就是“让企业没有停工”。 本报记者了解到,绍兴市政府已经初步拟定了包括政府提供10亿元10年期无息政府担保贷款(也有可能以仿照重组华联三鑫模式国有资金入股,不参与分红,适时退出)、变更相关地块土地使用性质、要求担保企业承担部分责任等六大措施。 实际上,目前纵横集团的业务,已由绍兴本地企业浙江古纤道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古纤道”)承接加工。 “而这也不过是政府重组纵横集团的缓兵之计,目前还没有一家合适的重组方出现。”接近纵横集团的绍兴本地银行业人士坦露。 而随着纵横集团走出困境尚有时日,古纤道的承接加工合同,也由之前的2个月延展到半年,加工费用也增至每天8万元。 “这样做就不会导致工厂停工乱掉,从而为重组也作好铺垫。”有知情人士表示。 而围绕纵横重组,包括绍兴本地民营古纤道、赐富集团,绍兴本地国企浙江化纤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化联”),萧山的PTA生产企业逸盛石化,乃至北京的一家投资公司和邯郸纵横钢铁集团(以下简称“纵横钢铁”),各种各样的版本纷至沓来。 “目前重组有两种路径,一是整体重组,二是分拆重组。而前者类似华联三鑫的模式,更为政府所喜欢。”接近绍兴市政府的相关人士表示。 该人士亦向记者讲述了地方政府的重组思路。 “首先的选择,是纵横钢铁。”该人士向记者表示。 纵横钢铁本系纵横集团2003年在河北邯郸的投资项目,但在2005年7月,纵横集团将其在纵横钢铁的40%的股权转让给了邯郸三联钢铁冶金铸造有限公司,至今双方在股权上已无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纵横钢铁属中外合资企业,始建于2003年。企业位于邯郸市西郊户村工业区,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制氧、余热余压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钢铁联合企业,现有职工4000余人,年生产铁、钢、材各250万吨以上,是河北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也是邯郸当地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2007年,纵横钢铁实现带钢产量301万吨,销售收入9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 但是,12月11日,纵横钢铁一内部人士表示,尽管绍兴市政府诚意邀请纵横钢铁参与重组,但是纵横钢铁“无意、亦无能力参与”。 此外,重组纵横集团的另一个大热门,则是绍兴本地国企——浙化联。 “但今年浙化联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它要是参与重组的话,必然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该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浙化联的国企身份,则为其重组纵横集团,添下重重筹码。 “如果重组方是民企的话,地方政府给太多的政策,容易承担政治风险,但国企就不用担心了。”该人士评论道。 知情人士透露,浙化联的重组方案目前正在制定之中,而其中地方政府给予的最大政策,就是将该公司拥有的部分土地的性质,由工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这一方式在绍兴企业多次危局中,均为地方政府所采用。 记者了解到,浙化联在绍兴市二环线以内,有大量的厂区,而纵横集团,则位于相对偏远的袍江开发区。若市区内浙化联拆迁,同时重组纵横集团,将厂区搬离市区,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妙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