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绍兴,寒风已显清冷。位于滨海开发区的江龙印染公司,曾经挤满超过4000名员工的厂区,如今只剩下20多名高管和一些讨要欠款的供货商依然留守。 自出走于10月17日在广东被逮捕后,11月12日,江龙集团董事长陶寿龙夫妇终于和律师见上了面。据绍兴当地知情人士透露,陶氏夫妇心态不错,情绪比较稳定。 但江龙本身的出路却还没有理出头绪,政府、银行、民间借贷人、供货商和潜在战略投资者之间仍在博弈。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投资者只愿意接手江龙旗下的南方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对整体“乱账”不感兴趣。重组仍处僵局,短期内达成一致尚有困难。 被“NASDAQ梦”扯断的资金链 “江龙不是停产后才开始重组的。9月23日至26日,陶寿龙在出走前夕还分别见了三家沿海的战略投资者寻求重组,这些企业年销售规模都超过100亿元。”南京华远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远资产)董事长林坚感叹,“不到万不得已,老陶是不会放弃自己的企业的,但金融危机断送了江龙美国上市的最后希望。” 陶寿龙在绍兴当地被称为“老陶”。2000年,他和妻子从江苏来到绍兴时身上只有8000元。2004年,夫妻俩成立了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2006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日本软银加入,当年9月7日,江龙集团以“中国印染”的名义在新加坡上市,被称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纺织第一股”,陶寿龙初尝资本市场的甜头。 新加坡上市后,江龙以承债4.7亿元的方式购买了南方科技。2007年11月,江龙与麦道理投资公司签署了美国上市协议:麦道理帮助南方科技在2008年10月30日之前登陆NASDAQ,但南方科技必须确保2008年年利润不低于两亿元,且2008年第一、第二季度的利润增长要在30%以上,以达到上市要求。 但林坚认为,陶寿龙对资本运作并不熟悉,之所以定下冲刺美国资本市场的目标,也许是被这次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在美国也能够复制“中国纺织第一股”,并开始盲目扩张。 为了集中力量促进南方科技上市,江龙集团包括陶寿龙的主要精力都从印染转移到了做大南方科技上,加剧了集团资金的压力。为了包装资产,2007年5月,江龙斥资两亿元,上马3.6米特宽幅生产线项目,当时全国只有31条类似的生产线。“特宽项目并没有错,但是老陶一上就是11条,而实际投产的只有1/3,明显是过度投资。”林坚说。 绍兴当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依据事后绍兴审计局的数据,江龙集团总资产约22亿元,2007年销售额20亿元;初步统计,集团总负债22.1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2.81亿元,社会性借款5.87亿元,供货商欠款1.5亿元,建筑工程余额0.2亿元。 “部分银行抽贷和高利贷追债,是江龙集团资金链加速断裂的直接原因。”该知情人士认为。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2007年以来,由于国内信贷控制,纺织行业一直是信贷收缩的重要领域。前述知情人士说,一些银行出于控制风险考虑,通常会以允诺后期再放贷款的形式劝说企业先行还款,随后再以上级行不批准等借口“断贷”。但陶寿龙对这种信贷收缩手法并没有足够准备。 另一方面,寻求民间融资,则让陶寿龙深陷泥潭。该知情人士透露,陶寿龙曾向他诉苦:“民间借贷,就跟吸毒一样,越陷越深。”陶寿龙最高的一笔民间借款,本金只有7000万元,但利息却高达1.1亿元。到9月后期,陶寿龙几次开会都要临时更换会议场所,以躲避高利贷的追债。 而林坚认为,江龙集团的苦果在几年前购买南方科技时就已经深埋。“老陶这次没有看清楚形势,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开始走下坡路,纺织行业应该收缩而不是扩张。”林坚分析,陶寿龙以为可以对南方科技再包装后拿到美国上市,而如果没有买南方科技,没有美国上市,江龙集团不会走向崩盘。“在大趋势判断错的情况下,夫妻两人对危机却浑然不觉。” 南方科技实际情况如何呢?陶寿龙曾经对外界测算过,11条宽幅线即使全部投产,当年的利润也只有1亿元。“以当时南方科技的实力,只能上OTCBB市场,融资规模并不大。”林坚说,陶寿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分不清楚OTCBB和 NASDAQ的区别。“老陶是在借了大量民间高利贷之后才搞清楚这一点的,但已经来不及了。” 甚至在银行缩紧银根造成3亿元“窟窿”时,陶寿龙还在跟银行说南方科技可以在NASDAQ上市。“但是银行比老陶要清楚,不可能被忽悠。”林坚说,如果老陶能够正面跟银行沟通获取支持,向银行证明江龙的偿债能力,或许事情还可以挽回。 为了达成上市,陶寿龙采取的办法是把江龙集团正常生产的资金流、利润流都往南方科技转移,在银行资金难以获得的情况下,江龙资金链逐步紧张,陶寿龙转而寻求民间借贷,甚至不惜采用拖欠货款、信用证套汇等非常方式,最终导致江龙走上崩盘道路。 内外交困 接受记者采访的绍兴当地知情企业人士都认为,江龙之所以走到今天,和大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受出口下滑、成本上升和银根收缩等原因,纺织印染行业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今年前8个月,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19%,利润增速较今年前5个月下降了5.17%,较去年前11个月下降了33.79%,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上半年,我国有1万多家纺织企业倒闭。 而在纺织重镇绍兴,当地银监分局局长骆有才曾将江龙控股、华联三鑫等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管理不善、超速发展、高管素质欠缺和高成本民间融资等原因。 而作为本土投行专家的林坚认为,在江龙集团的这场危机中,陶寿龙同时欠缺的一点是没有稳定内部军心。据了解,陶寿龙在后期企业出现危机时,并没有在企业内部通报这一消息。直到事发前,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自己的东家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但会计、出纳、业务员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是能感觉到公司危机的。在公司管理层没有明确通报的情况下,员工听来的都是小道消息,军心进一步涣散。一些中高层开始找下一个东家,没有人肯替江龙卖命了。”林坚分析,陶寿龙不告诉员工,是因为怕员工士气低落,但正是这种信息的不确定,加速了企业的崩盘。 而最后一点导致江龙危机的,林坚认为则是陶寿龙身上的人性弱点:在极度危机面前,由于没有经验,导致了陶寿龙发狂式的恐慌和逃避,最终酿成企业的悲剧。 据了解,危机后期,绍兴市政府和当地企业相继给江龙集团筹集的资金都没有用来正常生产,而江龙的一些原材料和成品也纷纷被低价贱买,甚至陶寿龙和严琪各自的跑车等都被变卖,江龙集团的部分财务账本也在陶寿龙出走前被付之一炬。 重组困局 和华联三鑫最终通过国资注资并于11月7日恢复生产的命运不同,江龙集团虽然也有当地政府的强势介入,但目前重组仍然没有实质进展。 江龙集团内部人士透露,绍兴市政府出于维护招商引资环境的角度,希望江龙能尽量由本地企业重组而不是破产,而一些供货商则希望破产清算好尽快得到赔偿。另外,银行和民间借款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老陶曾说过,绍兴本地的印染企业,规模都没有江龙大,接盘实力有限;而非印染企业能否很好地进行资产整合又有不确定性,这是他当初愿意和沿海的三家企业进行重组谈判的原因。”林坚说。 此外,江龙集团该内部人士还告诉记者,本地企业目前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都希望能够进行瘦身而不是扩张,这也是目前重组进展缓慢的原因 绍兴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重组谈判初期,曾有人提出过把江龙一分为四,由四家企业接盘的方案,但最终并没有达成一致。随后又提出过把银行贷款、民间融资和供货商欠款都打2.5折、由少数几家企业购买的方案,不过最后由于债权人的强烈反对,该方案最终流产。 11月18日,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南方科技有“退二进三”的土地,加上宽幅印花生产线仍有价值,目前已经有企业愿意单独购买该部分资产,但这部分资产的变现价值如何在银行、民间债权人之间分配则是个大问题,重组方案仍然没有确定。 林坚告诉记者,局限在由本地企业重组,潜在竞买企业覆盖面有限,如果绍兴市政府愿意接纳绍兴以外的企业参与重组,可能重组进展会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