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正处于争议之中的“吉林化纤中毒事件”,也勾起了公众对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 4月23日晚,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林化纤)向吉林市环保局举报,该公司纺纱车间工人闻到难闻气味,出现头晕、恶心等疑似中毒症状。截至5月13日9时,吉林化纤员工入医院受治人数达161人。 5月10日,卫生部专家组前往吉林市调查。5月14日,专家组作出结论,吉林化纤员工的身体不适反应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吉林化纤附近的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释放有毒物质的可能性被排除。 “群体性癔病”发生机制 在采访中,多位医学及心理学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卫生部专家组的调查无误,吉林化纤员工可能患有“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该病在医学上又称作“群体性癔症”,意指在一个群体中,在受到了某种刺激的情况下,一个人或几个人先出现躯体不适症状或情绪反应,然后通过社会心理因素传导给更多的人。“这就像看到了别人呕吐,自己也恶心反胃。”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解释说。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受到刺激、易感人群和社会传导。在“吉林化纤中毒事件”中,员工所称的难闻气味和看到同伴突然出现症状,都是诱发反应的刺激因素。 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助理、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王刚称,心理素质差、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群,如女性和小孩,易出现心因性疾病。当他们受到异味等刺激,甚至出现轻微不适感时,便容易和自己以往的经历(曾经中过毒)、他人的描述、媒体报道的中毒事件联系起来,在强烈担心自己中毒的同时,出现躯体症状。这可能是最先出现症状者的起因。而肖震宇表示,也不能排除最早先发病者受到化学因素影响的可能。 社会传导则是人的“社会性”的产物。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常把同伴作为自己行为、认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参考对象。当同伴纷纷“中毒”,个体便会因为暗示、从众等而被“传染”。通常,人群暗示性越高、人数越多、相似度越高(如都是学生、球迷,都在接种疫苗等)、环境压力越大(处于封闭空间、人群情绪紧张),社会传导越易出现。 也正因此,肖震宇认为,治疗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将患者分隔开治疗,消除彼此之间的影响。 中国此前曾发生多起“群体性癔病” 其实,在中国大陆,类似的群体性心因性疾病并不少见。近年来,媒体亦多有报道。 2005年6月,安徽省泗县大庄镇卫生防疫保健所为该镇2500名中小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后,百余名学生出现异常反应,其中一名六岁的小学生死亡,引起广泛关注。经卫生部专家组调查,结论是群体性心因性疾病,而非疫苗质量问题。 专家组发现,该事件的诱发因素包括,所有学生在教室内集体注射甲肝疫苗,而非在独立空间内单独注射。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诱发紧张情绪,这是导致群体性癔病发作的诱因。 而在2003年,四川省宣汉县黄龙乡亦发生过给学生接种流脑疫苗引起的群体反应。四川省仁寿县某小学也在2004年10月11日发生过“蒸饭水变色”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疾病,174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2007年5月8日,青岛市某钢板公司的一名女工出现四肢抽搐、头晕等症状,随即入院治疗;5月20日,该女工同宿舍、同工种的另一女工也出现症状。工厂领导对工人称是职业中毒。6月1日,又有六人出现类似症状。 后经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职业病防治所和疾控部门调查,最终排除了职业中毒和食物中毒原因。上述患者后经分隔治疗后,痊愈出院。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向《财经》记者表示,判断心因性疾病的关键,首先是要排除化学成分导致患者症状的可能性。只有在化学症状解释不了的情况下,才能给予心因性因素的解释。 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则对卫生部专家组的结论表示怀疑。他表示,既然吉林化纤的员工闻到了气味,便证明有化学因素存在;他还认为,吉林化纤的员工并不存在诱发心因性疾病所需的强烈的心理应激因素,“诊断为心因性疾病,可能有点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