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蔓延至全球,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激增,全球消费大幅萎缩。这场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严重打击,棉花(资讯,行情)消费大幅下降,而2008/2009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仅次于上个年度,相比之下形成了供给过剩局面。在棉花价格一路狂跌,棉农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国家的收储政策改变了供需格局。笔者将从国内棉花供需及政策方面进行阐述。 国内棉花供给过剩,国家巨量收储 面对纺织消费的大幅萎缩,中国棉花消费受到直接冲击。根据笔者2008年11月份的调查,全国大中型纺织企业开工率整体偏低,最低达到了50%,出口导向型纺织企业度日如年,下游订单急剧减少,令人猝不及防。美国农业部在本月的预测中再度调低了2008/2009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至990.7万吨,回到了2005/2006年度的消费规模,而产量为779.5万吨,仅次于上个年度,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份。由于上个年度结转库存高达435.5万吨,库存消费比创下近年来最高纪录。 在此压力下,随着2008/2009年度新棉陆续上市,棉价持续暴跌,棉花销售面临巨大压力,棉农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市场价格,国家陆续推出了22万吨、100万吨和150万吨的收储计划。 国家收储效果显现,有效供给紧张 国家前期22万吨和100万吨的收储并没能稳定市场价格,甚至导致价格持续暴跌,因为收储就意味着棉花供给过剩,使市场充满了恐慌情绪。为了实现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市场价格的目的,国家在前期的基础上再度收储150万吨,收储价格仍为12600元/吨,高出当时市场价格15%以上,这一政策极大地吸引了轧花厂和贸易商交储的积极性。三次收储累计数量达272万吨,占到中国棉花产量的35%,其中新疆棉152万吨,内地棉120万吨。 进口棉方面,由于除关税内89.4万吨之外,国家没有增发任何滑准税配额,尽管外棉价格优势明显,纺织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今年截至3月份,我国共进口棉花74万吨,同比下降了44%。随着150万吨棉花收储结束,国内棉花资源有效供应明显紧张起来,略有库存的中间商也开始囤棉,待价而沽。 消费略有回暖,纺织业成本高企 近期,整个金融市场心理回归理性,经济略显复苏迹象,纺织需求略有回升。由于纺织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80%以上都是农民,涉及到“三农”和就业问题,所以政策的干预力度也较大。为了支持企业出口,恢复增长,国家连续两次调高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至16%,后续可能还会有上升一个百分点的可能。 尽管中国第一纺织网数据显示,今年1—3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20.2亿美元,同比下降15.6%,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20.5亿美元,下降5%,但3月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了9.9%,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中的亮点。纺纱数据也是如此,2009年3月中国社会纺纱量为195万吨,2月份为150万吨,分别增长10%和16%。这也印证了笔者在2009年3月获得的调研数据,即2月份全国大中型纺织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1%,原料周期与库存周期都缩短至28天左右。在“去库存化”之后,纺织企业运行情况大有好转。 有效供给过度紧张、棉价上涨过快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尽管纺织市场出口有好转迹象,但是外需情况依然不会太乐观。由于棉纱、布等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棉花成本快速上涨导致了纺织企业成本大幅提高,而且无法消化,纺织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亏损困境,因此市场预期国家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解纺织企业燃眉之急。 国家如何化解供给紧张成为市场焦点 由于国家实施了大规模收储,同时并未增发进口配额,而新疆棉入关速度较慢,导致棉花市场供需格局发生逆转。2008/2009年度新疆棉产量为300万吨,交储了152万吨,还剩下近150万吨,扣除当地消费的60万吨和内地消费30万吨(笔者估计),还有60万吨存量,加之上个年度结转库存10万吨(笔者保守估计),也有将近70万吨。 目前,纺织企业棉花采购十分困难,棉花报价不断大幅攀升,从春节后至今已经累计上涨了20%,棉花有效供给急剧减少,市场供求十分紧张。 国家政策的出台需要兼顾棉农和纺织厂等各方。目前,政府通过大量收储以及加大良种补贴,改变了市场供需格局,提高了棉花价格,基本上达到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效果,但由于棉价的快速上涨,棉纺企业成本高企,货源紧张,后续经营再度面临困境,国家在政策上或有调整的必要。 国家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增加棉花供应,即轮储陈棉抛售、增发进口配额和加快新疆棉入关,其中轮储陈棉抛售和新疆棉集中入关的市场关注度和可行性都比较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阶段棉花现货市场资源供应依然十分紧张,棉价高企,纺织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后期国内棉花供给依然要关注国家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增发进口配额、抛售陈棉和加快新疆棉入关速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