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寻求生机和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究竟该如何“御寒”?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众多企业所演绎的创新大戏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了一些信心 转向新兴市场演绎创新 “目前,我们正在生产的是今年四五月份的订单,而我们目前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五六月份。不过,对于金融风暴,我们还是有感受的,那就是我们的接单量开始下滑了,而且订货方对价格方面的要求也高了,他们认为原材料价格降了,所以我们的产品价格也该降。” 在日前举行的“2008清华全球论坛”上,梦娜控股集团董事长宗谷音说。 梦娜控股集团是一家袜类产品生产商,据宗谷音介绍,集团有60%的产品是出口,其中美国的市场又占了40%。因此,金融风暴来的时候还是有些感受。“不过,早在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开始做准备了。” 目前,集团60%的出口产品已经摆脱了OEM的合作方式,而是以ODM模式出口,拥有强大的生产和设计能力,可以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生产出产品。 “所以真正要做准备还是要早。”宗谷音表示,正是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早做准备,才能在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只是把以前的高额利润抹平了,但还没抹到利润基本点。 凭借着这种敏锐的市场捕捉力,现在,宗谷音又将视线赚到了低端产品上,梦娜现在又加大了对低端品牌的讨论,“中国还有几亿的老百姓。我在江西的工厂,感觉到内地的发展与沿海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决定去瞄准不同的消费市场。” 管理创新突围 显然,在宗谷音看来,见事早行动快,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这是一个好企业在危机中生存的最根本法则。 但是在把握住市场的同时,如何在危机中通过战略文化、制度机制、组织运营等从管理方面来维持企业的活力同样很重要。 这点,来自通讯行业的中国移动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利江深有感受。他指出,从亚洲经济风暴得来的启示是,金融风暴来了,业务量下滑,其实也代表着金融风暴后期,还会更剧烈的上升,“用时髦词叫报复性,这就提醒我们的系统,我们的通讯能不能支撑。所以,我们在思考,也在利用机会,一个是看管理上有什么问题,另外我们的网络怎样,从我们高层的管理来看,我们会有一些战略性的考虑。”</P> 郭利江介绍,尽管中国移动在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已经早走了半步,有些方面还是领先的,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移动会继续在管理上往前走。 在管理上创新,这其实与很多专家的建议一致。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在最近的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论坛发言中就强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外,中国企业自身也该进行创新,尤其是持续进行管理创新更为重要,这才是生产力中的“软件”,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简单讲,用中国的老话,自己健康最重要。” 联想集团全球采购副总经理杨文涛说。 同样,宗谷音也指出,梦娜现在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管理上进行创新,“其他的事情通通放到下面去。” 围绕技术研发创新 除了管理创新,面对危机,还有这样一类企业,他们凭借拥有的过硬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实现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此,杨文涛深有感触。他指出,在IT行业中,80%的制造企业在中国,所以,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企业所受冲击很大,但是好的企业不会倒闭。 据杨文涛介绍,他们曾经去调查过两家倒闭的原材料供应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两家公司的倒闭,是迟早的事,只不过金融风暴加速了他们的倒闭。持续性的产品创新,持续性的运作模式的创新,是我们能够永远活下去的非常重要的一条。联想过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忘记创新。” “我们从来没有减少过研发投入,不是经济危机来了,就少投。对于PC微利的产品来讲,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盈利手段,快速反应则是降低库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杨文涛强调,即使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联想也会非常执著地关注在自己的擅长上,对于产品,持续创新。“这是满足各个消费者,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消费者的最基本的做法。” 的确,当我们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模式受到制约时,企业就应该考虑到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这才是企业成功避险的利器。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才能长久地生存下来,考虑的根源又该是什么?众多企业所演绎的创新大戏值得大家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