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都说下岗并不可怕,只要下岗不落志,脚下的道路仍是宽敞的。海口文巧针织厂的老板、市政协委员董文正就是从当年的一名下岗工人摸爬滚打成了远近闻名的创业能手。 董文正1993年下岗,下岗后,他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利用当地的林业资源,借钱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由于他善于经营和管理,企业从当初的粗放型加工发展到生产自己的产品,企业越做越红火。 转眼到了2007年的一天,海口镇党委书记储德煌到该企业走访,储德煌问他有没有想把企业做大、以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想法。此后的几天里,他到浙江义乌考察,看中了袜业项目,由于他对袜业还是门外汉,几次上门要求承接来料加工,都吃了闭门羹。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死皮赖脸”去缠,最后董文正通过义乌朋友店面和他自己的一万元现金做抵押才揽到了加工袜业这一项目。之后,他租用了新源居委会的大礼堂办起了文巧针织厂,并招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达139人。可没想到的是半年下来,他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8万多元。怎么办? “何不利用自己的现有技术和设备来生产自己的成品”,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经过市场考察,他决定生产自己的成品袜子。说干就干,很快他加大投入,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开始生产自己的袜子。由于他生产的袜子价廉物美,受到两家经销商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目前,他生产的迷娜牌(商标正在注册之中)袜子日产量达到2万双,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员工月工资也在1000元以上,让当地的妇女不出远门就有钱赚。员工祝银花告诉记者,她曾是一名下岗工人,自从董文正办起了文巧针织厂后,她就到该厂打工,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比一些人在外打工强。 采访结束时,董文正告诉记者,他计划在9月份再引进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把日生产量的2万双提高到14万双,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解决700多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