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华峰氨纶(002064)暴涨,创下股市的一个奇迹。 华峰氨纶是第一家登陆A股市场的温州民营企业,自去年8月23日以每股9元的价格上市以来,该股连续上涨,截至今年五一前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已达48.20元,最高曾达65.10元。 该股的杰出表现使得外界对温州民企再次刮目相看,温州至今仅有的三只上市股票,一时间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投资者缘何纷纷将钱投向华峰氨纶?华峰氨纶的崛起对于温州民企、对于温州经济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华峰氨纶“原地”成长 乘大巴从温州驶入瑞安境内时,华峰氨纶的高炮广告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这家在温州民企中并不超群的企业却因为最近在股市上的优异表现,而赢得外界普遍关注。车上不少股民惊呼:“看,华峰氨纶,这个股票涨得太厉害了。” 华峰氨纶,成立于1999年,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氨纶生产企业,全国化纤行业效益十佳企业,荣获浙江省绿色企业等荣誉。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6592万元,利税9948万元,一跃成为国内氨纶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随着该企业的发展,温州地方上的一些官员担心,这家企业会要求政策上的优惠,或者要求划拨更多土地资源用以发展,否则这家长大的企业又会外迁。但令人有些惊奇的是,这么一家“黑马型”企业却从未向政府抱怨过一声,更没有开口向政府要土地等资源。这与温州企业纷纷外迁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些年来,温州企业大量外流的背后,始终隐藏着“外界的诱惑”和“内部的局限”。此前,导报记者在广东、广西调查浙商生存状况时,发现来这两个地方投资兴业绝大部分是温州人,这些温州企业家就纷纷表达了“无奈离开故土”的心情。 “当年想在温州进一步发展,可原材料、土地等资源都没有着落,外出觅食是惟一的选择。”在广州花都区建立了“邦一”工业园区的叶黎明是永嘉人,他说早年如果不出来,今天的“邦一工业园区”不可能有,企业也许早倒闭了。相比这些外迁企业的无奈,华峰氨纶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滋润。 温州市工商局商标处一位工作人员对导报记者说,华峰氨纶一直固守那一块厂房,没有政策支持,没有新增一分土地,但公司业绩却连年翻番,这家从前在温州并不为人看好的企业悄无声息地做大了,上市了,它的神奇之处全在于技术创新。 探秘华峰氨纶创新 在华峰氨纶头顶,有一项光环令人关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这项光环与其业绩相得益彰,华峰氨纶已成为全国化纤行业2004、2005年度竞争力前10强、销售收入前50强企业。“关键在技术创新,我们的技术创新从未停步。华峰氨纶到目前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达9.6亿多元。”华峰氨纶公司副总经理潘基础向导报记者透露。 华峰氨纶通过技术革新,让主导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从成立之初的1000吨发展到目前的21,000吨,产能增加了21倍。“创新不止使得我们面对种种资源瓶颈,照样创造了无数个业内神话。”潘基础说。2006年11月,华峰氨纶通过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现场审核;生产用水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全部回用和循环使用,生产过程消耗低、效率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放大华峰氨纶效应 有人说,温州人生来就是创新的命。正是具备了自我创新的能力,温州在面对各种资源瓶颈、面临经济发展重要拐点时,才没有因为众多企业的外迁而唱“空城计”。反而通过创新“洗牌”,达到了“腾笼换鸟”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温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只是暂时的,一旦像华峰氨纶这样,通过创新修炼好内功、脱胎换骨的当地企业集体发力,上升的动力与空间将又是一个“温州现象”。无数事实证明,创新这个法宝让温州永葆了青春活力。 事实上,华峰氨纶并非温州惟一一家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资源瓶颈的企业,包括瑞立、正泰、人民电器、德力西、奥康等,他们总部仍然成功留守在温州,他们的成功,无不是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才克服、化解了种种限制因素,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出击市场,最后求得了企业的高效益。 例如正泰集团,重金聘请国外资深专家,通过对工业园区现有产品生产流程的改造,产能从5万元/平方米,一下子提升至7-8万元/平方米。一些温州研究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在众人皆醒以及政策资源、体制,都到了极限的时候,企业还想要土地,要政策,要优惠,要税收,要重温旧梦,那是不可能的,只会带来埋怨和遗憾。温州民营企业家,要认清简单的突破已经很难有作为,应该去寻找新的资源,营造新的环境,开辟新的空间,要从体制突破转移到智力突破,从点位突破转移到节奏突破上来。 当前,温州国字号企业30几个,有20几万的个私民营企业家,其产业基础非常好,民力相当雄厚。温州要全面刷新发展观,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改走原来不熟悉的路子,改用原来不用的资源。在坚持体制创新的同时,着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在复合型构成上下功夫。产业难以为继,就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要素难以为继,就在要素构成上动脑筋,环境难以为继就在环境组织上花心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空间,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资源,创造新的增长点、新的发展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华峰氨纶的效应在温州正逐渐被放大,一大批走出去的温州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破解资源瓶颈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些企业家“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维也被进一步打开。 广西浙江商会会长朱启发说,他在外打拼多年,一直围绕“占有更多资源”的路子走,如今他终于明白此路难长久,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一种高科技能源项目的开发上,现已少量投入生产。不久,他会带着这份“厚礼”再回浙江发展。 在广州花都区建立“邦一”工业园区的叶黎明说,站在高端的“邦一”在家乡已看到了太多投资机会。“邦一”虽一时迁不回来,但完全可以在引进品牌、技术等方面与家乡紧密对接,为进一步壮大温州实力添砖加瓦。
浙公网安备 33068102000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