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似乎是2006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7年年初,当记者走进山东莘县飞泰纺织有限公司的厂区,深入到各个层面采访时,感受到创新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词汇,而是飞泰人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创新也为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公司全年生产棉纱1.4万吨,和去年基本持平,但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6%;利税达1900万元,利润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5%。
现代化管理管出新气象
2003年6月,莘县国营棉纺织厂破产重组,飞泰公司诞生,实现了从国营到民营的转变。体制上的脱胎换骨,给当时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最大的冲击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层的大裁员。新公司成立后确定了“因事设岗、以岗用人”的原则,并建立了绩效评议和工资动态管理等多项制度。此举使行政科室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9个,管理人员由150人减少到不足60人,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在国企中形成的管理思维方式的惯性,以及股份制不规范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司决定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建立健全“三会一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即实行董事会、监事会、股代会和经理层三权分离的制度,董事会管决策、管大事,经理层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管好生产和经营。新制度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短短半年的时间,已催生出一派新气象。
技术创新创出纺织名牌
飞泰组建之初拥有7万枚纱锭、4套精梳设备。无论规模还是设备水平,在同行业中都不占优势。怎样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飞泰开始了企业的产品创新之路。
他们首先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筹措3000万元新上了3万纱锭、投资800万元新上了4套精梳机,使企业形成10万纱锭、8套精梳的生产能力,精梳产品比重得到提高,80支、100支、110支、120支等高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公司加快了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他们与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合作,进行了飞泰纺织经营战略研究。公司还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新产品开发中心,紧盯市场需求,潜心研究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2006年可谓飞泰的创新年,他们不仅申报了省级技术中心,年初还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了调整产品结构的“三大发展战略”,即高支、精梳、差别化战略。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得到了丰厚回报。
首先,与上海沅秀公司、常熟江河天绒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利用化学制剂对纤维进行抗静电处理,同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大豆蛋白纤维纱200余吨,产值约1000余万元。其次,利用微电脑变频控制技术投入100余万元对细纱机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约2万纱锭规模的竹节纱生产线。年生产2000余吨竹节纱产品,产值2600余万元。2006年,通过市场分析,公司领导决定开发精梳棉包涤长丝系列产品,投入200余万元对细纱设备进行改造,形成2万锭生产规模,年产量达到1500吨,产值4500万元。公司还利用超细旦纤维生产出涤棉超细旦混纺纱,应用水溶性维纶生产了维棉水溶性股线和亚麻与棉混纺的麻棉纱线,应用赛络纺技术生产的涤棉赛络纺纱以及牛奶纤维纱、竹纤维纱、竹碳纤维纱等,从而使新型纱线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飞泰纺织已成为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在晋更霞看来,飞泰扬名靠的正是不断创新,创新已成为公司前进的动力源。
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