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易通 | 帮助中心 |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中国袜业网国际站
供求
 
产品
 
企业
资讯
 
 
 
搜索排行榜:袜子批发
   行业动态  企业动态  国际动态  袜都动态  科技动态  袜展资讯  政策动态  袜子时尚  袜子常识
行情
要闻
指数 展会 袜都
快讯 政策 国际
市场
商机
产品 采购 招商 加工
库存 供应 代理 二手
行业
百科
时尚 博客 杂志
知识 微博 报纸
技术
频道
难题 成果 标准
专家 文献 协会
招商
频道
招商
加盟
网上
市场
品牌
加盟
国际
袜博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中坦合资样板纺织厂45年荣衰:陷劳资矛盾多年
时间:2013-03-27 12:43: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坦桑尼亚政府,一直强调友谊纺织厂必须是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它并未发展第三产业和混业经营——而这本该是更赚钱的项目]
  一年多之前,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郊外的友谊纺织厂印染车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一线工人姆盖亚(Mgeya)还要在外兼职屠宰工作才能养活他的家人,即便这样,他和妻子,以及四个孩子的生活依然过得紧巴巴。
 
  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1968年在坦桑尼亚投产,既是中国第一批援非项目样板,也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对外援助项目市场化改革样板,数十年来,它历经繁荣、改制、困顿多个时期,如今又如何?
 
  2011年10月~12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完中国对外援助最大项目坦赞铁路的同时(参见本报2012年8月~9月《重走坦赞铁路》专题),也深入探访了友谊纺织厂。
 
  而伴随着2013年3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非之行始于坦桑尼亚,以及昨日发表的中坦联合公报,中国企业向非洲“走出去”又进入一个新时期。无疑,历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西方文化、管理制度多年碰撞的友谊纺织厂的多年变迁,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未来有着更为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友谊纺织厂溯源
 
  坐落在印度洋西岸一个小海湾里的达累斯萨拉姆,曾是坦桑尼亚首都,迁都后仍是事实上的首都。沿着莫罗戈罗大道,在距离市中心约7公里的地方,出现了成群的上世纪70年代的中式建筑。
 
  青砖瓦,灰色小楼,镂空墙面,仿佛回到从前的中国。这就是友谊纺织厂。
 
  1965年,坦桑尼亚开国总统尼雷尔来到北京,请求中国为坦桑尼亚建一家纺织厂。当时,中国外交正在大力开拓非洲,答应了尼雷尔。在中国的7000多万元无息贷款支持下,纺织厂在达累斯萨拉姆市郊建成,命名为“友谊纺织厂”。
 
  1968年,友谊纺织厂投产,机修工赛伊迪(Saidi)自称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厂里工作,亲历了这个老厂的起起伏伏。
 
  作为坦桑尼亚曾经的五大重点国营企业之一,投产后,友谊纺织厂由当地人负责运营,中国人提供指导和技术改造,但不参与管理。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中国援助非洲的样板工程。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友谊纺织厂陷入了困境。截至1992年,友谊纺织厂累计亏损1000多万美元,濒临停产。时任印染车间副主任的里姆比里(G. Limbili)就在这时候提前退休回乡。
 
  当本报记者在坦桑尼亚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见到里姆比里时,他已经是一位七旬老人了。据他回忆,他当初选择在友谊纺织厂工作,就是看到中国师傅帮助管理,使厂子效益很好。但是,后来中国人逐渐走了,当地人管理不好,态度“懒惰”,“没有遵循中国人制定的规章制度”。1992年,他看到厂子基本停产,也就回乡了。
 
  1992年,恰好也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此后的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一次访问,则直接推动了友谊纺织厂的改制。友谊纺织厂的大门前,用英文写着公司全称——“坦桑尼亚-中国合资友谊纺织有限公司”,以及门房顶上写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科学管理方法兴厂”蓝色标语牌,都见证了当年改制的历史。
 
  据友谊纺织厂档案案资料,1995年7月21日,沉寂三年的友谊纺织厂重新热闹起来。上午10点45分,朱镕基的车队到达。在视察了中国为厂子提供的新设备后,他主动提出要发表讲话,并谈了他对友谊纺织厂现状的看法。
 
  朱镕基的方法是搞合资。他提出将友谊纺织厂改造为中坦合资企业,并把管理权抓在中方手里。他还要把友谊纺织厂树为对非援助改革的样板。
 
  当时,江苏省常州市纺织工业局(因该局后来变动,下称“常州方面”)恰好在友谊纺织厂进行技术改造,朱镕基在慰问中方专家的时候,当即点名让常州方面接手友谊纺织厂。
 
  1996年,中坦合资友谊纺织有限公司开始运转。中方将7000多万元无息贷款转为51%股份,由常州方面派出董事长并任命总经理;坦方持股49%,由财政部派出董事,副总经理也由坦方人士担任。
 
  巴拉扎(Baraza)就是在这样的股权安排下成为友谊纺织厂副总经理。当时,他在隔壁的乌蓬戈纺织厂当总经理,而当本报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他时,他已年逾花甲。也是这样,原先的国营企业,被改制成市场化经营的合资公司。中方接手管理,使友谊纺织厂避免了倒闭,直至今天。
 
  截至2012年,改制后的友谊纺织厂生产布匹超过1亿米,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亿坦桑尼亚先令(下称“先令”)。友谊纺织厂出产的花布因质量可靠,大多数时间供不应求,目前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约为10%。以主力产品康噶为例,市价从2006年的约600先令/米一路涨到2011年的约2300先令/米,仍然不愁销路。
 
  友谊纺织厂也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十多年来,公司给坦政府上缴税费超过200亿先令,这在贫穷的坦桑尼亚已是缴税大户。公司付给员工工资及福利超过200亿先令,提供就业最多时约2000人。
 
  友谊纺织厂最大的成绩还不是以上这些有形的资产,而是无形的价值。目前,友谊纺织厂是自1995年实施对外援助市场化改革以来唯一尚存的海外纺织企业。与友谊纺织厂同期建立、同期改制的赞比亚姆隆古希纺织厂已经倒闭;记者前往探访时,厂区大门紧闭,杂草丛生。
 
  计划与市场
 
  改制后的友谊纺织厂虽然起死回生,但并未扭亏为盈,而是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除了改制后第一年实现盈利外,公司连年亏损。
 
  2007年到2011年,友谊纺织厂每年亏损15亿到25亿先令不等。2011年,公司因棉花(20275,135.00,0.67%)(纺织业主要原料)供应不上而停产数月,一度到了停产边缘;2012年,公司继续亏损。十几年来,公司累计亏损近200亿先令,按当期汇率计算已超过股本金。
 
  另据一家中国国内事务所的审计,目前友谊纺织厂资产总额约260亿先令,负债约300亿先令,负债率高达115%,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约为负40亿先令,说明这家企业正在负债经营,主要依靠长期贷款(且免付利息)勉强维持。
 
  而按照一家当地咨询公司的统计口径,友谊纺织厂扣除折旧后的账面资产约340亿先令。即便按此口径,负债率也很高。
 
  一家产品备受市场青睐的公司,却连年亏损,负债经营,原因何在?
 
  应当承认,市场化的大方向是对的。然而,友谊纺织厂随后的用工政策,直接为后来长期的劳资纠纷埋下了伏笔。
 
  有当事人这样描述当初的情形:1996年,常州方面刚接手厂子,对老工人的情况不熟悉,也还是按照传统的国企方式处理用工问题。改制后的友谊纺织厂对老厂约2000名老工人采取了全盘包下来的政策,享有无限期固定工待遇。其中,包括病退人员、年老体弱人员和闹事群体。
 
  而原本的用工计划只有1250人。这2000名老工人不仅远超用工计划,成为沉重负担,而且他们本身也成为友谊纺织厂的不稳定因素。
 
  友谊纺织厂运转后,经营也并未完全市场化。例如,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坦桑尼亚政府,一直强调友谊纺织厂必须是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它并未发展第三产业和混业经营——而这本该是更赚钱的项目。
 
  本报记者在坦政府各部门与友谊纺织厂之间的来往信函里、在董事会上坦政府代表的强烈言辞中,可以随处感受到这种市场与计划的激烈冲突,这也使得它在市场与计划中无所适从,为后来的长期困境埋下了伏笔。
  技改难题
 
  而在短暂盈利后,友谊纺织厂从1998年起出现了较大幅度亏损。面对亏损,无论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还是双方政府都试图扭亏为盈。
 
  最初,各方认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从2001年起,友谊纺织厂开始了总耗资约1亿元人民币的技术升级改造,在内部被称为“二期技改”。但现实的阻碍,使“二期技改”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从“二期技改”的实施情况表中,可以发现,在实施过程中,纺纱、织布、印染三大部门的资金投入并不平衡。纺纱和织布的资金投入相比预算都大幅度缩水——划拨给织布的预算2500余万元,实际使用只有三成,原计划中的喷气织机等未落实;而原本划拨给纺纱的3000多万元预算,最后一分钱也没用上。反观印染,预算约2000万元,实际还超支了,更是远超纺纱和织布。
 
  关于资金使用不平衡的影响,这从机修工塞伊迪那里可体会几分。本报记者在印染车间再次见到他时,工厂正是最忙碌的下午。纺纱和织布两个车间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但偌大的印染车间却静悄悄的,所有机器都闲着,只有几个工人懒懒散散地坐着。
 
  塞伊迪自称“机器酋长”,对机器有发言权。在他看来,“二期技改”提高了印染部门机器的性能,印染工序速度提高很快,产量提高。问题出在其他两个部门(指纺纱和织布)的机器太慢,产量太低,印染部的新机器只得空等纺纱和织布的旧机器。更有机器已经闲置不用,如卷染机、丝光机等。
 
  而本报记者现场查看了印染车间机器的出厂日期,发现很多都较新。例如,印花机是2000年产的“1620mm型”和“1850mm型”,还经过了技术改造。而纺纱和织布车间则集中了绝大部分老旧设备。比如,梳棉机是1979年产的“A186H型”,是30多年的老机器了。更有不少机器因过于老旧或已经损坏而闲置。
 
  而真正抵消技术改造成果的,是长期存在的劳资矛盾。技术改造后,厂子的产能已经提高很多;但是,新机器是规模效益递增型的——也就是说,机器运转的时间越长,固定成本所占比例越低,毛利润越高。这就要求工人们加班。但是,工会和工人中的活动分子利用自身影响力,鼓动工人拒绝加班,怠工乃至罢工。
 
  引进汽轮发电机的失败是一个典型例子。
 
  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坦桑尼亚电力短缺,经常停电,2003年,坦桑尼亚大范围电荒。因此,公司花了1500多万元人民币,以数倍于预算的价格,购置了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以解决用电问题。然而,这个汽轮机开关机时间过长,需要三四个小时。也就是说,它必须全天24小时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否则光是开机关机就会造成很大浪费。
 
  为了适应新机器,管理层试图改变排班制度,尝试12小时一班、两班倒,给付高额加班工资。然而,这遭到了友谊纺织厂工会的强烈反对,最后,工会另搞一套,仍然按照8小时、单班制作息。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人怠工。
 
  当然,工会对此事有另一套说法。在工会看来,为拿高额加班费而加班不值当,因为加班损害了身体健康,还违反了法律。而现在,这台汽轮机已经损坏——在非洲,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上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设备的折旧高得惊人,东西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掉。
 
  不仅是汽轮机,整个厂子的机器利用效率都很低。“二期技改”完成以来,纺纱、织布、印染三大车间的机器利用率只有三四成,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轮班,根子还是劳资矛盾。
 
  劳资矛盾
 
  说起友谊纺织厂的劳资矛盾,就不能不提公司历史上的两起重要事件:“1万官司”和“15万官司”。这两场官司,是压在友谊纺织厂身上的两座“大山”,也是劳资关系紧张的集中体现。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面临的普遍问题——劳资矛盾,以及对所在国劳动法、文化习惯乃至语言的不适应。
 
  “1万官司”,是指工人追索声称公司每月少付给他们的津贴。1998年,坦桑尼亚总统发表讲话表扬友谊纺织厂,说“每月6万先令的工资为工人们带来了很好的工资和福利”。总统的美言本是莫大的褒奖。然而,工人们抓住了总统讲话分开说“工资和福利”这一细节,以总统提到的6万工资仅是基本工资为由,要求公司“补发”每月1万先令福利津贴。
 
  此后,工人们以怠工、抗议乃至罢工的方式,与管理层展开了对抗。直到坦政府代表专程到友谊纺织厂召开职工大会后,这场风波才暂告一段落。但是,分歧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而且,这场风波也并未就此平息。2004年,开始有工人追索这笔“欠款”;2006年,工会正式向当地法院状告管理层“欠他们每月1万先令津贴”。
 
  在法庭上,合同中的模糊语言成为争论焦点。据中方管理层回忆,当时从老厂改制成新厂时,他们给每个员工发了录用通知书,给管理层的是英文版,给工人的是斯瓦西里语版(注:坦桑尼亚官方语言)。合同中写道“工人每月有1万先令补贴,包含在工资里”。但是,根据斯语的语法,又可以理解为不含在工资里。这个漏洞被工会抓住了。
 
  工会方面认为,虽然英语与斯语合同版本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法律效力是同等的。根据工会主席的说法,管理层还曾向他们表示,两种语言版本存在差异“没有关系”。这自然也使工会选择有利于己方的斯语版。“如果厂方当年能马上纠正错误,事情也不会闹到像今天这么大。”工会主席对本报记者说。
 
  案件审理几经曲折。2008年,坦高院一审判决管理层败诉,应补发工人每月1万先令津贴,合计15亿先令(约合人民币600万元)。2011年10月,管理层被迫开始向工人支付这笔钱。但是,在工会看来,“厂方是自食其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管理层感到更大压力的,是另一桩涉及约50亿先令(约合2000万元人民币)赔偿的“15万官司”。这直接威胁到了现金流——友谊纺织厂生存的命根。
 
  “15万官司”事起2007年。当年,坦政府突然将纺织业的月最低工资由6万先令提高到15万先令,外加6.5万先令津贴。当时,这意味着月收入千元,大大高于当地收入水平,也超过当地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在纺织业雇主的抗议声中,政府宣布给予包括友谊纺织厂在内的20家纺织企业豁免令,可以不执行15万最低工资。
 
  不出意外,豁免令遭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工会以豁免令违法为由,将坦政府和友谊纺织厂联名告上法庭。
 
  与“1万官司”相比,“15万官司”更是充满戏剧性,劳资双方在不断的上诉和被诉中互有攻防。本报记者采访结束时,此案还在审理中,但基本可以判断管理层将败诉。尽管在2010年4月,坦政府重新将最低工资定为8万先令,但管理层仍要支付期限内的15万先令月工资和6.5万先令津贴。
 
  两场官司败诉,带来巨额赔款,这对连年亏损的友谊纺织厂无疑是雪上加霜。管理层对本报记者坦言,这使得企业的资金链承受很大压力,现金流有断裂风险。不过,在工会主席眼里,公司如果停产倒闭是厂方的问题;但是,宁可关门,“厂方欠下的”工资也要给。
 
  然而,虽然工会打赢了两场官司,但因为企业效益不好,工人们也没有落到实惠。劳资双方因两场官司而情绪更加对立,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工资自然也一直涨不上去。这是劳资“双输”的局面。
 
  目前,友谊纺织厂正在寻求战略重组,以求焕发新生。事实上,友谊纺织厂一直拥有一个绝好的资产——地段。厂区面积很大,扼守进出市区的主干道门户,好比是管庄之于北京,或江桥之于上海,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做房地产和物流开发。如果这个资产得以盘活,友谊纺织厂将有望再次焕发生机,形成集纺织、房地产、物流等于一身的多种经营的综合型企业。
 
  本报记者获悉,已经有中国国内的民营企业对收购友谊纺织厂股份表达了明确意向。然而,出于各种目的,坦桑尼亚政府和国会对友谊纺织厂的重组或是拖延,或是阻挠。在董事会里,坦政府的代表们也和中方董事进行着冗长而没有效率的讨论。
 
  至今,重组已讨论了数年,而无实质性进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行业品牌推荐
全球绣花机网  浙江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纺织导报  上海国际袜博会  中国海宁袜业网  中国纺织服装机械网  化纤英才网   好订单网   中国轻纺原料网  中国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网  浙江大唐袜业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   中国针织网  义乌纺博会  365纱线网  中国纱线网  中华纺织网  中国印染网  中国染料网  中纤网(原中国化纤经济信息网)  浙江袜交会
 
地址: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四楼 电话:0575-87730118 Email: socks@socksb2b.com
主办单位:浙江大唐袜业公共服务平台
袜业头条 袜子批发  www.socksb2b.com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2006-2025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浙B2-20220227

浙公网安备 33068102000051号

浙B2-201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