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棉花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而国内棉花价格是以临时价和进口配额量为支撑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国内外不同的棉花价格机制是当前国内外棉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并以每吨1.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310多万吨棉花,约占当年棉花实际产量720万吨的43.5%。此后,我国棉价围绕临时收储价上下波动。今年棉花收储价格达到每吨2.04万元。
而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及丰产预期影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却呈持续下跌走势,与国内棉花的价差进一步拉大,曾一度达到每吨逾5000元,如今差价仍在3500至4000元之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我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证了棉农利益,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但扩大了国内外棉价差,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以纯棉纺纱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尤为突出的困难。
“国内外棉价差在每吨2000元以内,纺织行业尚可通过技术进步、品种开发进行对冲。而棉价差拉大到每吨4000元甚至更多时,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中纺联会长说,抵御原料成本压力或许要打“持久战”。
“棉花结”捆住了纺织行业,专家建议在制订收储价格时要参照国际市场棉价,合理确定收储的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进行收储和抛储,发挥平抑市场棉花价格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建议参照粮食直补的政策对棉农进行直补。
“该保护的保护好,该放开的也要放开,让市场自我调节。”王天凯说。
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慧建议,可借鉴印度对用本地棉花生产补贴的方式,既保护棉农利益,又让企业有能力和市场接轨。
“这是发展中的问题,鼓励企业持续升级、加快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仍是行业指向。”王天凯说,这包括优化原料结构、提高化学纤维和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应用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和研发能力等多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