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新会区物价局发布《会城地区自来水调价公告》,报请区政府批准同意后调整的自来水价格升幅为19%,比之前价格听证会提出的22%下降了3个百分点。对居民生活用水来说,每立方米由1.15元调整为1.37元,每月多支出的水费也许就是几元而已,然而对于新会支柱产业之一的化纤纺织产业来说,这次升价却将部分企业逼至“零收益”临界点,“迫迁长三角成了目前最好的选择”,这种倾向会否对新会乃至江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6个供水方案不具操作性 今年9月,新会区专家委员会专题调研了该区水资源和供水问题,多名参与的专家对中国水务提出的6个方案进行分析,认为6个方案均不具操作性,是分质供水迟迟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 期间,包括工商界在内的新会区热心专业人士集体提出了以下方案:潭江牛勒水厂原来的管网设计是供会城老城区的,西江鑫源水厂原来的管网设计是供新开发区的,因此,引古兜山泉水库水至牛勒水厂处理后主供新会大道以北的老城区,再以专管供应新会大道以南的新开发区的饮用水;鑫源水厂主供新会大道以南的新开发区的工业用水,专管兼供新会大道以北的工业用水大户。此外,古兜山泉水库水用于居民用水后,山下的农田灌溉所需可引潭江水,进行同步协调。这个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了现有的管网,两大水厂以不同水源供应民用和工业用水,小部分交叉以专管弥补,与月初新会城市供水一体化筹建会议上提出的两套管网供水、投资需4.6亿元的方案相比,投资更少,实现更快。 制定水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新会工商联建言: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已经提出,不妨在制定水价机制和引入竞争机制上下工夫。现行的供水成本监审定价机制变相鼓励水务公司提高成本,降低效率。成本越高,提价越多,利润总额就越大,为杜绝这一弊端,建议制定与周边6城市(佛山、中山、东莞、肇庆、珠海、阳江)供水平均价挂钩的机制,以周边城市供水平均价为上限,引入竞争机制,价格下浮越大者,可按净资产受让公有股权,进行经营。 新闻纵深 化纤纺织企业将向长三角转移? 新会化纤纺织产业在1992年有着最辉煌的历史,而伴随着水价一路飙升,很多企业停产、倒闭、搬迁,该产业能否再续辉煌,分质供水竟成“救命稻草”。 高水价吞噬企业利润 改革开放之初还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新会抓住了机遇,由政府主导很快上马了一批生产型企业,先后有了在当时很先进的化纤三纶(丙纶、涤纶、锦纶)项目以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其中,新会丙纶厂、新会涤纶厂和新会锦纶厂一跃成为中国这三大行业的龙头企业,新会母粒厂成为中国母粒行业的“中华之最”,新会织造一厂更成为中国织造行业的标杆企业,新会宏达弹性织物厂成为中国弹性织物的领头羊,新会地毯厂成为中国化纤地毯的杰出代表。而在1992年新会组建的县属十大企业集团中,化纤纺织产业占了其中7个,地位可见一斑。 忆往昔,新会人倍感自豪,那时新会被国家纺织工业部誉为“中国化纤纺织城”,如火如荼的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纺织技术人才落户新会。到了2007年3月,新会又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但此时的产业发展却已危机重重,主要原因就是水价一路飙升。 “业内都知道,化纤纺织产业链很长,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丰富的水源。”“当时,专家选定新会这个临海并且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作为化纤纺织生产基地,应该说水资源是新会过去、现在和将来建设和发展化纤纺织产业的最大优势。”现任市经贸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王进仓曾任开平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他撰文指出,新会富有水资源,但自1993年开始,高水价反而成为制约打击新会化纤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992年到1993年,水价由0.45元升至0.5元,涨幅10%,新会化纤纺织业开始效益停滞;1994年又升至0.75元,暴涨50%,化纤纺织业开始效益下滑;1996年,水价又涨至0.95元,新会的丙纶厂、织造一厂、针织印染厂、裕隆染织厂、宏达弹性织物厂、珠江丝绸厂陷入全面亏损;1998年,水价再涨32%,达到1.2元,上述化纤纺织厂开始被迫减产、停产;2000年水价涨至1.35元,2003年涨至1.69元,2004年涨至1.79元,这段时间,新会除了美达锦纶自用河水以及彩艳股份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得以生存外,上述企业先后破产;2006年,水价又涨17%达2.09元,新会的一些骨干企业另起炉灶,在周边靠近河边的地方寻求出路,以避开高价水,冠华、信合、万豪、浩成、浩华等开始向周边转移;2009年,新会水价再涨19%,加上环保因素,新会的化纤纺织骨干企业就剩下美达、冠华和彩艳三家,其中,美达和冠华由于有自用河水条件便利影响很小,但彩艳股份则无此便利,忧心忡忡,但也开始了总部向外地、外省转移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