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转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第二次浪潮,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是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观点直击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关心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利用明星企业的带动机制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 售价18000元与180元的衣服,最根本的差异不在劳动差异,而是文化差异。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 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注重品牌培育和建设。品牌是服装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服装产业链价值最高的部分。 ----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 在中西部承接转移的招商战中,我们不得不提醒一点:要避免形成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间一让再让的恶性竞争态势。 ----比蓝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李凯洛 产业链整体配套对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真正希望吸引来优秀企业,建立整体产业链是第一位的。 ----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 产业转移除了基础的硬件设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所需的人才团队。人才的聚集和院校的支撑对于产业转移的考量非常重要。----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 变局 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前不久,在郑州举办的一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洽谈会,着实为河南带来了不小的收获:200多家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齐聚河南寻求合作,最终签约项目102个,投资总额达180亿元。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也在洽谈会上作出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郑州了”的决定;温州与郑州初步达成在郑州新郑市建造总占地1500亩的温州服装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预计投资金额达30亿元…… 一切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产业转移。 近年来,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事实上,河南省只是积极承接服装产业转移省份的代表之一。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西部各省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分得一杯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一组统计数据反映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今年1~7月,东部5省1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5.38%,纱产量增长8.23%,服装产量下降14.2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4%;中部5省总产值增长14.40%,纱产量增长13.06%,服装产量增长23.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94%。 与中西部各省积极“请进来”相对应的是,东南沿海省份急切地想“转出去”。对此,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有着切身体会。近几个月来,他的足迹遍及湖南、江西、河南等地,随行的还有数十家知名服装企业的负责人。 “如果不是焦急地想找到一个‘新家’,即使倒贴钱,企业家也没有时间走那么多地方。”刘岳屏说,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产业定位高端化,服装纺织这个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为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找新家。珠三角不再是服装加工的乐土,要转型,还要加快转型。 “如果说,前一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探索更多地属于自发、独立的企业行为;那么,今天的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在政府宏观战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导规划,企业积极参与的整体行为。”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了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特点。 在蒋衡杰看来,中国服装产业转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产业升级、调整转型的发展拐点。2008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国内、国际需求不足暴露了行业多年粗放型发展积累的问题。在外部环境压迫下,产能扩张止步,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调整、升级之路。他还透露,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调查研究,不久将出台有关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蒋衡杰说,当前,产业内部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