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纺织,这两大支柱产业曾是辽源人的自豪,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两大产业一度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拿出敢拼敢干的精神,辽源人用实际行动改写着历史。
煤田
曾是全国36个特困局之一
辽源煤田开发于1911年,1947年6月辽源矿务局成立。上世纪50年代初,辽源矿务局作为国家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其煤炭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29。“那是我们辽源矿务局最牛的时候。”辽源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义兴奋地对记者说,那时候如果谁家有人在辽源矿务局上班,全家人都觉得脸上有光。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辽源矿务局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行业政策的不合理,企业办社会历史包袱沉重,加上当时我们‘等、靠、要’意识太严重。”张义回忆说,在企业最难的时候,全厂职工十几个月开不出工资,一度被原煤炭部列为全国36个特困局之一。
提起当年那些“老黄历”,张义的脸上略带忧伤,“当初我们曾开大会商讨,是破产,还是咬紧牙关大干一番。最终,大家决定勒紧裤腰带绝地反扑!”权衡之后,企业决定每名职工下井一次发10块钱,7天一结账。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过后有晴空。1998年企业下放为省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辽源矿务局得到了关怀和帮助,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昔日的老煤田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职工工资超公务员
2000年,该局投入资金对梅河矿的6个井口改造了3个,使其产量从200万吨提高到360万吨以上水平。而后,又对各个矿井实施了106项重点改造,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改革采煤方法。
从1947年到2009年,辽源矿务局走过了62个春秋,其累计生产原煤达3.15亿吨,上缴税金22.3亿元。2005年12月,辽源矿务局改制为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活了,职工工资水平也要跟上去。2005年开始,我们职工工资已经超过了公务员。”张义自豪地说,现在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3.16万元,其中采掘职工人均达到4.5万元。
袜业
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二
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董事长田中君介绍说,纺织是辽源人的骄傲。计划经济时期,辽源曾因发达的轻纺工业被誉为“东北小上海”。经过岁月的变迁,辽源很多纺织企业相继倒闭,但是袜业却如傲雪寒梅一枝独秀。
2005年8月东北袜业园开工建设,2006年5月企业开始入园。截止到2008年底,园区已经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入住园区的各类企业161家。如今,袜业园产能为5亿双,产值9.3亿元,园区的产品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并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现在东北袜业园的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二。”田中君说,目前,园区安置各类就业人员18500人,在未来3年,该园区将实现安置就业6至8万人。
园区拿资金大学生当老板
2009年3月20日,东北袜业园“5232”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43名大学生创办了21户袜厂。
在园区7号楼,记者见到了袜厂老板李成明。“我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我在辽源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但不是很顺利,后来我通过朋友了解到了这项大学生创业活动,并决定加入其中。”3月18日18时58分,李成明的袜企生产出了第一双袜子,这双袜子也是此次创业活动中,第一批大学生创业企业生产出的第一双袜子。
李成明告诉记者,他企业的设备是由园区提供的,流动资金也是园区提供的,就连销路园区也帮助联系好,真可谓是“白手起家”。
“我前期贷了100万,现企业一个月能生产8至9万双袜子,月利润为3至4万。按照我和园区签订的合同,每个季度我要还园区3万元,两年至两年半内我将还完所有贷款,剩下的是机器设备。”对于这次创业李成明信心十足。
据介绍,截至目前,东北袜业园大学生创业企业月产量已经达到86万双,销售收入71.25万元,带动就业380人。2009年4月8日,第二批报名创业的138人中已经有40人到园区接受创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