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目前已跃居全国袜业生产第二名,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这是袜业生产车间一角。 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金融危机当前,辽源市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无论是增速,还是效益,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奏响了高效和谐发展的最强音。今年一季度,辽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3.8%,高于全国增幅17.7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7.9%,高于全省增幅58.2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1.7%…… 数字见证发展,近年来,日新月异的辽源市为科学发展做出了最有力的诠释,为又好又快发展树了新的标杆。多年的全省老幺,缘何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逆风飞扬的信心和豪气从何而来? 转型! 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迸发经济活力;城市转型,打造山水林城四位一体,培育城市竞争力。 从一矿独大到负重前行 曾几何时,辽源市有几十万人围着煤矿找食儿吃。上世纪80年代中期,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支柱坍塌了,辽源经济连续10多年徘徊不前。财政状况更是愁云惨淡,连年出现赤字,拖欠工资时有发生。城市落后欠债多,百姓戏言:满街都是“驴吉普儿”,就像一个大屯子。在困境中跋涉,几代领导班子深知,与其作茧自缚,不如破茧而出。要让几十万人从深深的恋矿情结中走出来,寻找新的出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报告中短短的一句话,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心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机遇一向青睐有准备的人。此时,辽源市的转型工作已是万事俱备,蓄势已久。开好局——2005年5月,经多方争取,第一次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起好步——辽源市以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意识,率先完成《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总体规划》。2007年12月,当辽源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百年煤城的命运终于走进了国家视野。辽源的发展历史,出现了一个金灿灿的拐点。130万辽源人满怀着二次创业的激情与梦想,开始谱写辽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解决发展的思想障碍,辽源市刮起了一股思想风暴——解放思想求发展,我为转型作贡献。它像一场洪峰,冲刷着积淀在辽源人血液里的资源情结和等、靠、要思想。忧虑——讨论——辨析——共识: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 “要清醒看到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和隐忧,一旦资源枯竭,则一损俱损,百业萧条。我们必须超前谋划,及早部署。转型是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书记马明的话铿锵有力,一锤定音。 煤炭储量减少,自然禀赋差,主柱产业风光不再,失业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辽源转型何去何从?考察、分析、比较、论证,一个新战略浮出水面:实施“两个转型”,走一条具有辽源特色的转型之路。 从“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 一旦适应了新的游戏规则,“后发劣势”完全可以转变为“后发优势”。借转型发力,辽源市把旧包袱抖出了新财富。 辽源市国有企业规模小、占比大、包袱重,几次改革都没能彻底“割根”,次生问题接踵而至,矛盾越积越多。众所周知,国有资产利用是最大增值,闲置是最大浪费。辽源市抓住机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共盘活资产44亿元,卸掉债务68亿元。国有退出加速了民营扩张,这两年,哪个体制有活力,辽源市就发展哪个,不听闲言碎语,一心一意抓经济。目前,辽源市已告别了“国企时代”,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体。2008年,民营工业总产值实现243.31亿元,同比增长37.7%;今年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39.9亿元,同比增长67.6%,净增13.9亿元。 金融危机袭来,出口难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难题。而吉林麦达斯铝业产品出口不降反升。在75MN型材车间,检验员张玉芬说:“这些日子活儿特别多,每天机器不停转,工人三班倒。”她指着生产线上的产品告诉记者,这是出口韩国的轻轨车型材。目前,麦达斯铝业是我国最大的轨道车辆结构铝合金型材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近几年又把触角伸向了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在辽源市,有许多像麦达斯铝业这样的企业,它们是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政策应运而生的。利源铝业、金刚水泥、博大药业、锂源新能源、德春米业、巨峰生化、东北袜业……和地道的辽源人聊聊天,你会发现他们对这些企业如数家珍,津津乐道。2008年,6大接续替代产业已具雏形,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而煤炭产业占比不到7%。辽源市真正摒弃了一矿独大,形成了六业兴旺的经济新格局。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增长方式深刻转变,经济发展新的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一大批市场前景好、后劲足的企业茁壮成长起来。2008年是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拐点。 中科院4月14日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辽源综合增长竞争力,列全国294个地级市第五位,居吉林省地级市第一位。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辽源市,在全国的舞台上露了回脸儿,也扬眉吐气了一把。 从借势而上到科学发展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国务院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38号文件,对辽源市来说比真金白银更珍贵。近两年来,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转型政策,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辐射,让“两个转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 辽源市以对形势的敏锐判断、非凡洞察和承担风险的勇气,研究好国家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力争享受到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做到普惠政策必保、特殊政策必争、擦边政策力争。同时,对隐含的政策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他们还专门设立了转型办,抽调精兵强将,专人专职专责,负责全市转型工作的指导、协调。从编制转型规划入手,全面系统制定转型的总体战略、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计划安排。现在,《辽源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通过专家论证,进入国家批复程序。32个配套专项规划正在与国家和省进行全面对接。同时,按照50年不落后标准,正在与北京泛华集团、英国PA公司合作,系统编制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融资规划和招商规划,目标是一次规划成型,刚性组织实施。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辽源提出遵循差异化竞争战略,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设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6大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经济转型。转型,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要借船出海、借势而上,把城市建设从还债型向发展型转变。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转型,进而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和城乡一体化转型。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型思路;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符合辽源实际的转型思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思路。 “我们转型的路子对了,那就是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突破创新。但是辽源实现全面振兴任重道远,我们不敢有半点松懈。”辽源市市长王兆华的话语重心长。 两个转型,让辽源市全面提速、活力迸发,发展势头迅猛强劲,经济发展连年实现总量巨增、增速领先、结构升级、后劲充足。2008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5.1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年均增长26%,增速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在包括内蒙古五盟市在内的东北41个地级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比中,辽源GDP增速位居第三,财政收入增速位居第五。 借两个转型起跳,辽源市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