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将近100个缝纫工的岗位空缺,但是却招不到人,不知道工人都去哪里了。”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程良前段时间参与员工招聘,他很迷惑:如果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被解聘的员工,那么实际上类似的需求应该应者如潮。但事实是,公司的员工需求是100名,最后只招到了28名。 在嘉麟杰所在的上海市金山区,在经济危机下逆势增聘员工的企业并不是个案。金山区工商联提供的一份《民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上海茉织华、上海华坤等企业分别在2009年新增了岗位,最多的企业增加岗位超过400个。 除此之外,在接受调查的上百家企业中,“不裁员、不欠薪、不减薪、不降福利待遇”的比例远远高于通过人力资源调整降低成本的企业。 这些企业,分布在纺织服装、箱包、机电制造、机械制造等行业,都是属于传统产业,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它们大多处于“重灾区”。而通常而言,身处“重灾区”的企业,也往往是发生人力资源调整的“重灾区”。 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做到“四不”?差异化定位、加大研发投入、及时调整内需市场与外需市场订单比例……在危机到来前和危机发生过程中,这些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些价值链上的低附加值公司,它们已经通过自身的调整,掌握了主动权。 寒冬来袭 去年年中,当财务报表摆上高华林的办公桌上时,他突然感到了寒意,美元贬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种种因素导致了利润大跌,这几乎是15年来的第一次。 作为上海嘉乐的董事长,高华林对这家打通针织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定位就是主攻日本市场的外销。去年8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嘉乐扳回一局,最终全年销售7.54亿元,利润仍维持在上年同期水平。 但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日本消费市场持续低迷,订单量直线下降,“现在才是真正的寒冬。” 感受到寒意的还有嘉麟杰,这家企业有超过90%以上的产品为外销,其中相当部分销往欧洲和美国市场,部分订单锐减。 而上海杰西衬衫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正芾也经历了一场考验,一向对衬衫需求旺盛的日本市场,订单逐渐减少,陆正芾统计,危机发生前每年的产量约为300万件,而危机发生后,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相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早早就感知到了寒冬的严酷,机械锻造行业的田野精工集团的好日子一直维持到了去年的10月份。 “一直到去年7、8月份,我们都没什么感觉。”副总裁陈玉兴说。到去年11月份,田野的锻件发货量突然下降,12月份降至80万件,而以往每月的发货量几乎稳定在150万件,到了2009年的1月份,数字已经是50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