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从美国爆发,首先波及发达国家市场的金融危机,浙江外贸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取得了较好效果。 外贸的新引擎 2008年,浙江出口154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对拉美地区和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保持在40%以上。发达国家是浙江出口的传统市场,但在金融危机面前率先倒下。相比之下,新兴市场成为浙江外贸的新引擎。 中国最大的饰品企业浙江新光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饰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极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新光集团把市场结构从过去的八二开———发达国家占80%、新兴市场占20%,调整为现在的八二开———新兴市场占80%、发达国家占20%,因此2008年企业出口实现了持平。 中国最大的袜企———浙江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非常兴奋。目前,浪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量已占到总出口量的1/3左右,而其中的2/3销往俄罗斯市场。翁荣弟说,普京执政之后,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而俄罗斯女性比较讲究穿着打扮,因此袜子销量很大。 “浙江出口在市场多元化上下了很大功夫,上至政府,下到企业,对开拓新兴市场都很重视。”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介绍说,2001年浙江对新兴市场出口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44%,2008年前10个月对新兴市场出口的比重已提高到近50%,同期出口总额已经是2001年的6倍。 扬长避短 对于开拓新兴市场,浙江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认为,中国企业从中得到的最大好处,是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从2001年到2004年,饰品市场非常好,许多外行人也加入进来。饰品原本研发空间很大,但是外行人进来,只会抄袭,打价格战。” “当时我就想,与其等市场被做死再调整,还不如主动开发新市场。”周晓光回忆说,我立即派自己的妹妹前往中东及俄罗斯、西班牙等地考察。2006年1月,新光在阿联酋迪拜成立了分公司,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企业在迪拜和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相继成立了13家分公司。 同时,新兴市场还具备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周晓光说,到美国开一个店前期投入要5000万元,至少3年以上才能发展起来,在新兴市场开一个店只要2000万元,而且很快就能见成效。发达国家市场体系和消费者心理已经成熟了,来自中国的产品要打入这种成熟的市场体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不容易。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替外国品牌做代工(OEM),或者只能打价格战的原因。 进入新兴市场,不少中国企业还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它们普遍相当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商品短缺时期,而中国产品价廉物美,正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一位印度教授曾对周晓光说,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灵活,而发育尚未成熟的新兴市场,正是中国企业的用武之地。 “浙江企业对新兴市场很有信心,不少企业家都告诉我,新兴市场的钱比较好赚。”张汉东介绍说,2008年1月到10月,浙江企业在外经贸部门备案的境外投资项目有305个,其中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加起来就有195个。“正是因为看好那里,他们才愿意‘走出去’到新兴市场投资。” 安全隐患 安全,是浙江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最大隐忧。新光公司几年前曾经派员赴印度孟买考察,最终因为对治安的担忧放弃了设点。周晓光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出去的人的人身安全,因为有些新兴市场国家治安不好,政局不稳,人员和货物安全就有问题。” 除了社会治安之外,开拓新兴市场还要面对当地社会风俗和政府政策的风险,最典型的就是如今在俄罗斯还时有发生的“拉货”现象。2008年9月11日晚上,俄罗斯方面以检查“灰色清关”为由,突击检查莫斯科的阿斯泰(ACT)市场,查扣了浙江7000多个集装箱,涉案金额15亿—20亿美元。 对此,张汉东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法制环境不够完善,经营风险较大,因此,企业要对这些困难增强认识,注意自我保护,而我国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支持力度,争取与更多的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一旦发生意外,驻当地的外交商务机构要及时提供帮助,地方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协助。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派出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周晓光说,公司派人出去设点,等于是重新创业,责任大,负担重,还要迅速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法规文化,因此一定要派出一个好的团队,建立起好的管理体系,才能尽快地把根据地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