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浙商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私有部门,在经历这一轮经济寒潮的冲刷之后,创业时期苦水咸水泡三遍打下的韧性底色日益鲜明。经历寒潮洗礼后“进化”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必将在未来收获更新更饱满的果实。 在对“经济气象”极为敏感的浙江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明显感觉到,这次的经济寒流来得格外急、格外密。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加之诸多国内外不利因素,在带来巨大生存压力的同时,更逼出了民营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与开拓精神。尽管业界表示此次危机远比早年创业之初的处境更为艰难,可诸多“过冬一族”已然重振当年创业时的劲头、勇气与意志力,以过人的韧性敲碎经济寒冬的坚冰。 “冬补”一族:在学习中“过冬” “我们需要进补,需要学习。”在绍兴、义乌等地采访时,不少企业主面对半月谈记者坦言。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惨痛教训,让这些尚能自保的企业不得不开始学会思考,他们要好好补一补脑。 2008年国庆前后,绍兴县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突然停产,一家是PTA(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轻纺行业发展的前导产品)产能居世界第二的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在新加坡上市的国内印染行业龙头企业江龙控股集团。绍兴县的民营企业都清楚地看到了盲目“做加法”是如何给企业埋下“定时炸弹”的。义乌市多多体育用品商行业主王庆斌说,自己从中学到了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走“做强”“做精”之路。 “要善于在‘长智’中过冬。”浙江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说。不少企业由于是“资金依赖型”,往往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海亮集团作为国内大型铜加工龙头企业,努力从现金流方面防范风险。目前企业不但有充足的储备资金,而且还有28亿元的银行授信尚未使用。企业囤兵藏草除了可预防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还有利于把握极可能出现的新的投资机遇。 在地处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林谈起自己的生存之道时表示,一些同行停产充分显示了严格控制“现金流”风险的必要性。他首先对一些投资适度“刹车”,调整预算;其次对所有控股子公司与分公司只考核现金流,不考核利润,严格控制产品库存与原材料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现金的流失。 “现在是企业弥补科学发展课的最佳时机。”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说。近一段时间以来,绍兴县在企业中开展“爱主业”的主题教育活动。当地一位企业家说,这种教育非常及时,不少陷入危机的企业就是为挣快钱进入股市和房市,有的干脆抛开了主业,加速企业衰败进程;反观一些专注于发展主业的企业,受金融动荡的影响就小得多。 在余姚市,不少企业还在当前形势下补“自主创新课”。余姚市科技局局长姚桂珍说,现在举办的科技培训会议吸引了大批企业参加,几乎场场爆满。不久前,市科技局举办了一次科技培训会,原定由80家企业派80名人员参加,开会时有122家企业的154人参会。而在过去,这类会议到会者常常寥寥无几。 “冬练”一族:“三九”天是“练内功”的最佳季节 在研发、市场开拓、产品结构上练好“内功”,正成为浙江省一批民营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他们眼中,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冬练三九”。 在绍兴县新乐纺织有限公司新产品展示室,整齐地摆放着600多种面料新产品,一位沙特客商正在选样并与工作人员洽谈。“这几天客户没有减少,有时一天有十几批。”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国友说。新乐公司董事长王明煜说,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尤其应该练就一身过硬的“内功”,以便于为春天的到来积蓄能量。“我们计划把产品研发费用与销售挂钩,按销售比例的3%提取。”正准备到欧洲考察市场、为2009年秋冬季新产品研发做准备的王明煜说,“只有研发出别人无法替代的新产品,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市场跑,客户才会来找你!”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只有拥有过硬的创新产品,才能经受住“风吹雨打”。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孙琴说,面对这次金融危机,他特别庆幸企业手里已经有几个自主研发的对路产品。公司每年花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利润的15%,现在准备继续加大投入,把未来发展的“基本功”练扎实。浙江省玉环县的双环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产品的生产周期从70天缩短到现在的15天,竞争优势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