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场危机中的政府救援 记者问到在这场危机中,地方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张金如沉吟了一下:“虽然市场才能起主导作用,但政府绝对不能无所作为” 对于“打火机大王”黄发静来说,今年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的年会,让他这个副会长特别不是滋味。 往年,至少是300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今年却开了不到10桌。空荡的餐厅里面,拉着“攻坚克难,共渡难关,携手共进,重振雄风”的横幅,使会场显得越发凄凉。 一年前,温州的打火机企业还有500多家,一年过去后,开工的只剩下不到80家。 从2008年年初开始,不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制造业都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从3月份就职以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2008年4月18日,他在提交给省政府的第一季度全省经济形势报告中提到: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场日益加剧的危机中,“大政府”角色逐渐浮出水面。浙江省各级政府几乎动用了行政、金融、财税等所有资源,逆境中强势救市。 “三个千亿”+“三个百亿” 厉志海连续三个季度向政府作出的全省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汇报中,都对形势认定为“严峻”,他在第三季度汇报更称,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减速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进一步明显。” 上半年的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组合拳,增加了企业运转的难度。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近20%的浙江企业出现亏损。 在这一背景之下,浙江省救市计划动作频频: 8月底浙江省发布《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未来五年内打造“三个千亿”工程,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以及千亿产业提升工程,预计完成总投资6460亿元。 继三个千亿工程之后,11月中旬,浙江省政府推出三个百亿工程:省级财政新增100亿元用于重大项目建设;今明两年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等途径,再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明年通过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税负100亿元。 “财和税是地方政府手中仅有的两个武器。宏观调控之下,地方政府只能从地方财税入手给经济体输血,保持地方经济的增长。”浙江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分析浙江的民营企业困境时提到,困境由两方面所致,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多变,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经营环境,使本来就不高的制造业利润空间更低,这是外部环境的冲击。 但关键还是企业的“内功”。以温州为例,制造业低成本、低价格的工业战略导向长期运作,本身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些内部矛盾多年来没有很好消融、化解,下半年的金融危机,让企业的资金链紧张,无以为继。潜伏的危机终于在新的环境中火山般爆发。 绍兴“强势政府” 绍兴经济早些年的成功转型升级,使绍兴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躲过了2008之劫。 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评价说,绍兴的产业集群优势比较明显,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面对危机的抵抗力会更强。 但即使是厉志海口中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绍兴,也依然无法全身而退。 绍兴的企业危机,更多出现在大企业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