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净利润率有10%左右,2006年5%左右,2007年2%左右,2008年应该是负的,2009年呢?可能更差!目前,广东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几乎达到30%,而江浙两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也达到20%。长三角、珠三角曾经一派灯火通明、加班加点的繁荣景象渐渐黯淡,善于长期在低利润区间飞翔的民营制造企业纷纷折翅落地。 人民币升值、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就像绞索紧紧地勒在民营企业的脖子上,而且越勒越紧,让创造“中国制造”神话的民营企业们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民营企业今天何以至此?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营销上的偷懒 痛苦的原罪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三角、珠三角的民营企业过去20年靠办工厂、招工人、做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打火机一度占据全球70%的市场,领带一度占据90%的全球市场份额,俨然要垄断全球制造业,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的确很轻松,就靠盖几个敞篷式大厂房、大量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出口型民营企业就日进斗金,殊不知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看似很勤奋的民营企业其实是最偷懒的,一直躺在床上挣钱和数钱。中国民营企业20年来从来没有考虑过“卖”的问题,因为“卖”的问题由老外去费心,只管生产,舒服的一手交货一手收钱。而在营销里面最难的一个环节恰恰是“卖”!“卖”比“造”更富有智慧、更高级、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 制造是全球产业链最低级的一个环节,是卖方的打工者,是卖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者,一旦偏离这个意义,一旦失去低成本价值,卖方则毫不留情地踢掉制造方,重新寻找新的低成本生产合作伙伴。中华牙膏的生产基地转到越南,就是联合利华的重大战略转折,就是给中国民营制造业上的生动一课。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耐克、阿迪达斯的生产基地也要搬到东南亚等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 几年前扣在中国民营制造业头上的“世界加工厂”光环,现在已经变成了紧箍咒,老外们一旦念起经来,等待民营制造业的必将是头疼欲裂。 本来,“中国制造”完全有机会变成“中国创造”,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当时的低成本优势,一边迅速靠出口完成原始积累,一边靠技术的积累和市场经验的积累打造自己的品牌,不仅做好产品,更要掌控品牌和渠道,向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级进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可惜通过调研发现,10年前真正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并付诸实现的民营企业不到1%,也就是说99%的企业都懒得做品牌、懒得做渠道,导致今天的自食其果。 冬天和春天,只差一步之遥。 当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忙于出口时,跨国企业却在中国市场争分夺秒地抢建渠道、打品牌,而当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受阻后回头猛然发现,国内市场已被占领,结果外面出不去,里面进不来,市场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对于大多数缺乏战略眼光的民营制造企业,“冬天来了”,而且可能是漫长的冬天;然而那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民营企业,却迎来了春天! 3年前,我们所服务的福建辉煌水暖,提前展开了战略转型,用最快的时间发展专卖渠道系统,3年平均以100%的速度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洁具第一品牌,彻底站稳了脚跟,迎来了中国市场的春天。 3年前,我们所服务的浙江情怡袜业,同样转战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市场战略机遇,采用“标准营销”,成为中国袜业一线品牌,在东北等区域市场成为第一品牌,“一双情怡袜,99朵新棉花”的广告语家喻户晓。 十年前,我们的合作伙伴浙江“公牛电器”,当周边兄弟企业都在忙着出口时,他们却扎扎实实运作国内市场,一边利用出口欧美市场积累技术和生产经验,一边把经验在国内市场释放,成为中国插座转换器市场第一品牌,在北京等市场的品牌知名度达到90%以上。现在正展开国内市场的全面战略升级,步入了品牌提升的春天。 福建、浙江都是中国出口型企业的集中地,“辉煌、情怡、公牛”这三家企业同样做出口,但都提前一步运作国内市场,结果都成功跨过冬天,直接步入春天,躲过一劫,这完全是战略上的成功,更是营销不偷懒的结果。 赢在制造输在营销 营销这块短板不补,很可能被冻死在冬天。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财务预算等都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要创建强有力的营销部门,企业老板要亲自主抓营销队伍的创建,制定国内市场的战略规划,将营销提高到企业的战略高度,营销部上升为企业的第一战略部,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