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义乌市连续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建筑施工行业用工、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情况专项检查,同时在全市建立网格化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方便农民工在家门口处理劳动纠纷。这些举措更好地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如期足额拿到工资。 大多数企业按时发放工资 12月22日-26日,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建设局、总工会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检查小组,每天分四组奔赴各镇街的企业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 “每个月25日可领上个月的工资,平均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我在这里工作几年了,老板从没克扣过我们的工资。”在红辣椒袜业公司车间,安徽青年相龙龙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大声地回答检查人员的提问。在检查该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时发现,该袜厂的车间承包给了车间主任,在管理衔接上有一定漏洞。检查人员提醒企业主:车间可以承包,但企业要搞清楚员工身份、工价、上班考勤、工资发放等情况,否则承包人一旦“失踪”,企业和员工都要吃亏。 利达针织公司提供的工资表、劳动合同、考勤表等都比较规范,员工对工资发放情况也较为满意。当问及加班工资如何计算时,包装车间的任小姐回答:“平时加班费按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倍算,周末按2倍算。” 在当天检查的10多家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但也有个别企业存在平时支付生活费、半年或一年结算工资的情况。 家庭作坊用工情况堪忧 检查人员来到一家年画加工家庭作坊,要求安徽籍负责人提供员工花名册、工资表和劳动合同。磨蹭了半天,负责人才拿出一本又脏又旧的销售台帐,上面歪歪斜斜地记着一些人名和数据。当检查人员责问为何没有劳动合同时,这位负责人说,这些活都是临时性的,干几个月就停了,所以没想过跟员工签合同。 在一家绍兴人开的塑胶作坊检查时,一位来自河南姓冯的操作工悄悄地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快两个月了,老板拿了他的身份证,却一直没说要签合同;工资倒能按时发放,但工作时间太长,一天要干12个小时,晚上一般都加班到9点左右,没有双休日,加班费也没发到手。 在检查另外几家家庭作坊时,发现同样存在超时加班、收取押金、不缴纳社会保险等用工管理较为混乱的问题。检查人员责令业主停业整改,尽快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造出职工花名册和工资表,并要求镇街劳务所加强后期监管。 让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到工资 “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为义乌作出了重大贡献,决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我们将想方设法力争使每位农民工在春节前都能拿到劳动报酬。”市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丁国嵘表示。 据了解,为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我市把劳动纠纷举报纳入110联动系统,做到快立案、快查处、快执行、快结案。与此同时,我市人劳、建设、公安、总工会等部门多次联合开展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目的各项执法检查。我市还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存在违反《劳动合同法》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如针对建筑施工行业工资拖欠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推出并调整完善建筑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工资支付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工记工考勤卡制度;针对大陈、苏溪一带部分服装企业工资半年或一年一结的情况,市政府召集有关部门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整改意见,并认真加以落实。 丁国嵘说:“劳动保障监察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有协管员和调查员,方便农民工就近及时进行投诉,还能即时督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据了解,明年元旦前,我市13个镇街将全部建立起网格化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