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部署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其中,在推进“中国制造”品牌建设方面提出,开展“中国制造”质臻品牌全国行活动,举办品牌经验分享、品牌建设沙龙、品牌故事展播等系列活动,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典型案例,打造制造业名品精品、经典产业,营造建设以先进技术驱动、卓越品质支撑、匠心文化铸魂的品牌良好氛围。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优势产业品牌出海活动,讲好 “中国制造”品牌故事,助力更多卓著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通知要求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卓著品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明确了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重点产品提质升级、促进重点行业优质发展、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品牌建设等七方面21项重点任务。
在促进重点行业优质发展方面,通知明确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牵头研制先进质量标准,加快高水平质量标准供给,倒逼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以标准引领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集聚产业要素资源,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支撑能力。强化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高水平认证服务,支持专业机构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发新型认证业务,鼓励在消费品、装备、电子等领域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开展消费名品全国行活动。开展原材料“三品”行动,强化材料质量保障能力,研究制定一批原材料“三品”清单,遴选一批原材料“三品”典型案例,推动原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合理、品质更加稳定优越、品牌更具影响价值。
通知还要求增强产业发展载体质量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推进先进质量标准实施、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公共服务,打造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形成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培育形成更多质量优势突出、具有显著引领力的产业集群和优质企业。
为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工信部拟建立质量发展监测体系。加强质量发展形势研判跟踪,开展质量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应用,构建制造业质量水平指数,探索建设工业质量大数据平台,加快质量数字地图建设,监测区域、行业、企业质量发展水平,为质量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智力支持。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采信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广泛采信应用。
通知强调支持地方、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培训,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行业质量意识和人才质量素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推进质量相关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质量人才。
针对“中国制造”品牌建设,通知要求加快制修订品牌培育、管理和评价标准,健全制造业品牌标准体系。开展制造业品牌课题研究,探索构建制造业企业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品牌数据库,强化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成果应用。指导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标准研制、人才培训、评估诊断、交流推广等多样化活动,培育品牌建设人才,协同提高品牌建设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面向企业提供品牌创建评估诊断、品牌出海对接等服务,提高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