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达成贸易协议
美越达成贸易协议7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已经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越南运往美国的所有商品将缴纳20%关税,转运商品则将缴纳40%关税。越南将对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得以以零关税向越南销售产品。
20%的出口关税、40%的转运重税,看似只是两个数字,却可能改写整个亚洲纺织业的供应格局。部分机构、涉棉企业分析,此贸易协议已是越南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结果,因为相较特朗普4月份宣布的对越南进口商品将加征46%“对等关税”而言,贸易协议将关税下调了26%;而对转运货物加征40%关税也并未超出预期,毕竟严控中国转口贸易是美越能够达成贸易协议的重要基础。
更让人担忧的是,7月9日这个"大限"临近,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点名的会是哪个国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纺织企业似乎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
刚刚,中美经贸会谈最新消息!
7月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取消相关对华经贸限制措施情况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近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美就伦敦会谈框架细节达成共识,“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许可申请。美方将相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且有报道称,相关企业已接到美国商务部通知,恢复EDA软件、乙烷、飞机发动机等产品对华出口。请问商务部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美伦敦经贸会谈后,双方于近期确认了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和巩固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的具体细节。目前,双方团队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有关成果。中方正依法依规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许可申请。美方也采取相应行动,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关情况已向中方作了通报。
抢出口潮突袭:越南订单暴增
近期,部分出口企业反馈称,出口至越南的面料订单有所增加。
30%的背后是致命陷阱? "最近越南客户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面料订单量直接涨了30%!"广州某面料商的话道出了当下的诡异繁荣。但老江湖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企业都在协议生效前"抢出口",把未来3个月的需求提前透支。
越南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有多深?数据说话 ↓
美国占越南出口总额的30%,相当于越南GDP的10%。20%的关税虽然比4月威胁的46%温柔,但对利润微薄的纺织业来说仍是重创。更要命的是,越南在原材料和中间品供应方面高度依赖中国,越南60%的面料和原料都攥在中国企业手里,2025年1-5月中国出口越南的棉制品达27.34万吨,越南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棉制品出口市场。因此,美越贸易协议签署后,短期内中越两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或都将面临一定挑战,并将进一步倒逼越南转移或发展自身供应链,逐渐减少对中国依赖,并可能间接加剧中美之间的谈判难度。
这种"中国供料、越南组装"的模式,现在成了双刃剑。越南想保住美国市场,就得加速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当地政府已经在扶持本土面料厂,某越南纺织集团甚至喊出"3年内实现原料自给"的口号。这意味着,现在抢订单有多疯狂,未来的落差就有多惨烈。
东南亚关税地图重绘:中国企业的"避难所"正在消失
别以为躲过越南就能高枕无忧。看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正面临32%-49%的美国关税,比越南的20%狠多了。更可怕的是,美越协议里"严控转口"的条款,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范本。柬埔寨某制衣厂老板透露:"最近美国海关的核查频率增加了3倍,连纽扣的原产地都要查。"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中国布料→东南亚贴牌→美国市场"的套路基本失灵。
但东南亚市场真的无药可救吗?也未必。缅甸、孟加拉目前的关税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某上市公司已经悄悄在仰光圈地建厂,那里的工人月薪仅180美元,比越南低20%。只是这些地方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链断裂,想复制越南的模式至少需要5年时间。
中美框架协议成"X因素":30%订单可能突然回流? 5月12日中美达成的框架协议,至今像个谜。但圈内都在传:如果细节敲定,中国纺织产品的关税可能大幅下调。某券商报告大胆预测:一旦中美关税回归正常,至少30%转移到越南的订单会回流中国。
这不是空想。越南工厂已经出现"繁荣的烦恼":开机率飙到90%,工人工资3个月涨了15%,一件T恤的加工费从3美元涨到4.5美元。再叠加20%的关税,越南货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 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浙江某面料企业老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我们一边在越南建分厂保订单,一边砸2000万升级国内生产线,把面料的良品率从92%提到98%。不管订单回不回,实力硬才是王道。
美越达成贸易协议,会对我国棉纺织业有大影响呢?业内的看法集中在如下几点:
一是将继续吸引、刺激中国纺服企业赴越南投资建厂,以规避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关税及通过越南转运货物被征收40%的关税。
二是中国棉制品转口贸易规模将受到限制,而棉花、棉纱、坯布、面料等原料对越南生产厂家的出口有望持续扩大(注意有些越南企业已开始按美国要求执行纱线溯源),纺服等成品在越南企业完成并获得原产地证明。
三是越南政府对本国棉制品出口需要签发的原产地证明将显著收紧,或将制约部分越南布厂、纺织品、服装企业等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从而反噬中国供货商。
四是若中美经贸磋商进展顺利并达成新的贸易协议,不排除部分棉制品订单回流中国。
五是从长远考虑,部分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的纺服企业产能或向孟加拉、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各国转移(因美国对其进口商品关税加征相对偏低)。
那么你认同哪个观点呢?
终极拷问:中国纺织业的出路在"转移"还是"坚守"?
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关税壁垒、供应链转移、原材料卡脖子,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最好的洗牌机会。
那些只靠低价走量的企业,注定被淘汰。真正能活下来的,要么像新疆利华集团在中亚投资建设棉花产业集群,涵盖种植、加工、纺织三大环节,通过与当地种植户合作,稳定棉花原料供应;要么转向国内市场,深耕内需;要么在全球布局,不全靠美国市场吃饭。
qQM中国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