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这个占据中国国土面积1/6,人们印象中多为戈壁荒漠的庞大省份,为什么能从曾经的“植棉禁区”,发展到如今国家重要的“天下棉仓”,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纺织体系呢?
政策支持:九条新政砸出红利池
2025年7月新疆出台的纺织产业新政堪称“史上最强扶持包”,精准破解企业资金、技改、销售三大痛点,与“东纺疆移”浪潮形成战略共振:
◆ 资金活水直达:单个企业年获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最高3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达2000万元,较此前政策力度加大;
◆ 技改补贴加码:在疆纺织企业实现从棉纺向混纺转变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可获得实际投资额50%的补贴,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智能工厂认证最高奖150万元,倒逼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 销售端直接让利:纺织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精梳纯棉纱或棉混纺纱,根据纱线支数,每吨可获得50元至200元的销售补贴。
这并非孤立政策,而是国家“纺织向西转移”战略的核心落子 —— 截至2024年底,新疆纺纱产能达2700万锭(占全国 25%),政策正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大标杆项目:撕开产业升级突破口
1. 鸿泰鼎:新疆鸿泰鼎绿色新材料纺织产业园项目,堪称 “绿色植物纤维纺织新材料补链样本”
6月16日,新疆鸿泰鼎绿色新材料纺织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新疆巴州尉犁县,并于当日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将引导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填补巴州乃至全疆绿色植物纤维纺织新材料产业链的空白,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新疆鸿泰鼎绿色新材料纺织产业园占地约2980亩,建设年产45万吨的罗布麻莱赛尔纺织新材料项目,配套建设200万锭纺纱项目、2000台织机项目、2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项目、年产2万吨特种功能性纤维项目和罗布麻深加工项目。
产业园一期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5万吨罗布麻莱赛尔纤维项目、40万锭纺纱项目、1000台织机项目、1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项目以及水、电、蒸汽等附属设施。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创造约2000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30亿元、税收3亿元。
2. 溢达无水染色:石河子上演 “染整革命”
2025年1月10日,溢达集团十年潜心研发的颠覆性前沿技术——无水染色技术成功实现首个商业化突破,正式落地石河子纺织服装产业园,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无水染色研发工程师陈工介绍,“无水染色技术采用环保可循环的非水介质代替水进行活性染料染色,彻底避免了水浴染色中活性染料的水解副反应,成功实现染色介质循环利用率超99.8%,染色固色率超97%(远超行业平均值60%),化学品耗用减少73%、生产效率提升50%,且无须染后水洗,历史性地达成了染色着色零用水、零用盐、废水近零排放的突破,染色车间环境干燥而清新,完全没有传统车间里常见的水汽蒸腾和废水排放的景象。
石河子市相关领导在致辞中表示,纺织产业是石河子市的重点发展领域,此次与溢达合作无水染色项目,将为新疆打造创新绿色印染技术的标杆与典范,有效化解新疆印染行业面临的缺水、排污等难题。同时,希望这次合作能带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强链、延链及补链,促进纺织产业的蓬勃长远发展。
3. 上海数智世界乌鲁木齐“灯塔工厂”项目正式奠基
上海数智世界在新疆布局的 “模块化工厂”,重新定义棉纺效率: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智能制造顶级实力和工业领域数字化最高水平。5月16日,位于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附近的上海数智世界乌鲁木齐“灯塔工厂”项目正式奠基。
5月16日,在上海数智世界乌鲁木齐灯塔工厂项目奠基现场,机械设备准备就绪。记者唐红梅摄
该项目占地面积267亩,规划建设微型试验产线、总部办公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功能区域,预计投产后全年纺纱产量达3.6万吨,将引领乌鲁木齐乃至全疆纺织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
资料显示,数智世界工业科技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建设棉纺总产能481万锭,目前已有315万锭投产。按原计划,所有产能将于2026年全部实现投产,年产纯棉纱线90余万吨。
产业链震动:从“纺纱独大”到“全链高地”
新疆纺织正告别“纺纱独大”的尴尬 ——目前新疆纱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布和服装产量在全国的占比仍相对较低,产业链显现“头重脚轻”现象。如今这一格局被打破,未来仍要不断加强延链、补链、强链。
全链条发展格局:
近年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坚持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项目转向精准选商和强化终端,挑选符合“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的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家纺、袜业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曾经的丝路古道荒原驿站,如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纺织印染产业新城——阿拉尔市。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精准策略,聚焦原料供给与印染加工两大核心环节,逐步打通“纺纱-织布-印染-家纺-终端产品”全产业链,形成棉纺、粘胶、聚酯“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纺织印染产业筑牢发展根基。
截至2024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纺织纤维总产能已突破百万吨级,成为全疆唯一同时具备棉纺、粘胶、聚酯三大主流原料的产业区。
目前,第一师阿拉尔市印染涵盖散纤维染色、纱线染色、面料染整、数码印花等全品类加工,占全疆印染总量的50%以上。
截至2024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已集聚纺织服装企业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家,建成纺纱规模274万锭、织布机2.3万台,2024年实现纺织服装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67亿元,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 行业启示: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当前,我国东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升级、入疆、出海、出局”的重大调整期,为新疆发展棉花全产业链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以着力打造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以向西市场为主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产业由棉纺竞争力强向产业链供应链综合竞争力强转变,力争用10年时间,建设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质效领先的棉纺织生产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给出了一组新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的喜人数据: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6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2.2%,占全球的近1/4;棉花品质已与美棉、澳棉相差无几;全疆纱锭达近3000万锭,各类织机达6万多台,纱锭和织机增速均为历史之最,棉纱产量居全国第二;全疆备案纺织服装企业超过3900家,全产业链吸纳就业100余万人……
梁勇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棉纺织产业总营业规模在万亿元左右,新疆已经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纳入“十大产业集群”。当前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具有如下三大优势:
◆ 一是资源优势:新疆棉花机械化综合耕种收率达97%,机采率达90.8%。
◆ 二是能源优势:新疆的吨纱用电成本较东中部地区低1600元左右。
◆ 三是政策优势: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政策,予以财政资金等特殊支持。2024年新疆系统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措施,这是10年来的第一次,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梁勇表示,力争到2030年,新疆棉花疆内转化率从目前的42%提升到60%左右,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从目前占全国1.88%达到5%以上。
“当前新疆棉花不管是产量还是品质均居世界前列,然而国际棉花定价权和话语权仍掌握在美英等国家手中,只有从生产到消费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产业自主,争取我国棉花的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梁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