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纤维材料前沿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创新,9月25日,第3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之宏源·纤维材料创新论坛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论坛围绕智能纤维材料、功能纤维材料、数字化装备等热点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呈现了纤维材料及其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及趋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吕佳滨等出席论坛。无锡宏源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宏担任论坛主席及主持人。
宏源科技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服务化纤行业40余载,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为我国纺织化纤行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陈志宏表示,当前,化纤行业正在迎来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新一轮转型升级,宏源科技将不忘初心,为化纤工业创造更高价值,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未来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量逐年增加。”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雯雯在题为《刺激响应智能纤维材料》的报告中指出,刺激响应智能纤维可以满足纺织服装舒适性及自适应性的高要求。她介绍了团队在热湿舒适智能纤维、光致变色智能纤维、力致变色智能纤维方面的最新成果,展示了纤维在外部刺激下的智能响应机制与潜在应用前景,为纺织产业智能化、功能化升级开辟新路径。
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原料及纤维部组长林炜翔以《新一代机能性纤维高分子开发及应用》为题,重点介绍了AquaBreath®感湿耐隆纤维和Aeroporo®微多孔轻量聚酯纤维的研究方法与功能特性。其中,AquaBreath®纤维具有吸湿伸长、干燥回缩的特性,可赋予纺织品在不同湿度下产生“看得见”的透气变化,不仅可提升穿着体验,还兼具可回收再制的环保特性。此外,还分享了这些纤维在服用纺织品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
无锡宏源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小明在题为《智能驱动·创新领航——数智化纺机赋能化纤产业升级》的分享中,针对化纤行业高端产品与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大规模离散生产场景普遍存在、行业数智化发展较慢等痛点,介绍了宏源科技的解决方案,包括专为锦纶(尼龙6/66)加弹工艺优化的高速弹力丝机HY-6JD、专为化纤长丝加弹工艺打造的HY-10加弹机,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的HY-9型全自动落筒加弹机、自动上丝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等。
“生物基碳纤维具有绿色环保、原料可再生和可降解等特性,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需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性能纤维与纺织复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李婷以《生物基碳材料及其多元化应用研究》为题作报告。她表示,中纺院以Lyocell工业丝为原丝探索开发生物基预氧纤维、碳纤维等,从原丝制备、热稳定化到应用探索评价全链条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还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多维织造应用成果。
帝人株式会社电池部材/薄膜部门技术顾问华国飞围绕《功能性极细碳纤维》,分享了其研发的沥青基功能性极细碳纤维PotenCia®,展现出作为新一代导电材料的潜力。与传统炭黑及碳纳米管(CNT)相比,PotenCia®具备多项优势,包括长度更长、分散性优异、导电性高等。其应用聚焦于新能源领域,特别是作为锂电池电极的导电助剂。目前,开发具有更厚电极或更高密度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是行业核心发展趋势,PotenCia®可进一步提升这些先进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低场磁共振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高灵敏和绿色环保等核心优势,在化纤生产质量控制中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冯冲在《低场磁共振技术在化纤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创新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低场核磁技术在纤维含油率定量测试中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他表示,纽迈分析面向小批次样品研发了单机测试方案,满足快速抽检需求;大尺寸纤维纱团开发了整团检测方案,可不破坏纱团,进行原位检测;适配大批量样品研发了自动化测试方案,实现高效连续检测。
长丝卷绕机作为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芳纶三大高性能纤维生产的核心装备,其技术创新与国产化进程尤为关键。嘉兴胜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琦聚焦《高性能纤维长丝卷绕机的技术创新、发展与未来展望》,系统梳理了三大高性能纤维的性能特点、生产工艺、国内产能布局及政策支持环境,并重点分析了卷绕机在纤维成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介绍了嘉兴胜邦研发的高性能纤维卷绕机技术特点等。
“如何通过环境友好型方法制备力学性能更好的高强高模纤维素纤维,已成为国内外纤维界关注的焦点。”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宋俊以《氢键自组装纤维素侧链液晶构建及其高强高模纤维的制备》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氢键自组装策略构建纤维素侧链液晶的新方法,进一步通过添加功能化石墨烯,制备出了断裂强度达到4.84cN/dtex的纤维素纤维。
本次论坛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纤维材料科技前沿的窗口,也为纤维新材料在未来产业布局中抢占先机注入了新活力。 |